对旅游业来说,今年的“五一”节“淡”局已定。“非典”让“五一”长假变短了,原已预定的入境游、国内游、出境游纷纷取消或退团,即使是本地游,一些重点疫区也不再可能是旺市。
正处蓬勃上升阶段的中国旅游业突遭“非典”打击,其巨大损失不言而喻。据并非重点疫区的某市旅游部门预测,该市上半年旅游产业收入将损失250亿元,如果“非典”疫情延续到第三季度,还将损失300亿元。这种情况在很多地区尤其是重点疫区,恐怕都差不多。
为确保人民的生命健康,暂时牺牲一些眼前的利益,是党和政府把人民的生命和安危放在第一位的重大战略抉择。旅游业、会展业、商业等第三产业必然首当其冲。当全国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筑抗击“非典”大堤的关键阶段,旅游、会展等行业,既要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在切断“非典”疫情传播途径方面,主动积极地行动起来,切实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更要在这样的艰难时期,树立信心,放眼于长远,开动脑筋,及时应变,化不利为有利,切不可在“听天由命”中无所事事,苦苦等待,在“无能为力”的哀叹中空耗时日。
其实,有些省市的旅游部门已意识到不能被动挨打。比如,山东旅游行业调整市场开拓战略,把精力集中到几个薄弱环节:加强旅游宣传品的开发、制作;积极组织旅游商品开发;加快发展旅游商品的电子商务,积极与国外优秀旅游网站合作,为日后开发更多的新客户等等。
山东的做法对业界是一个点拨,游客少了,但旅游行业并非无事可做。冷静地想,由于近年来国内外游客的高速增长,中国的旅游业一直在飞速前进,留下了很多应该办而没有去办的事,存在不少“硬件”软肋和“软件”漏洞。比如:一些旅游景点的规划、开发不到位,旅游基础设施有待加强;旅游品种尤其是新型旅游方式的开发还满足不了市场需要;旅游机构部分人员素质不高;旅游商品品种不对位,特色不特;与旅游密切相关的金融、救援、租赁等服务还相当欠缺。因此,借目前这个“难得的空闲”,有针对性地整修完善本地区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服务水准,筹划新的市场开发,都不失为积极主动的弥补损失之举。从惊恐和消极的心态中跳出来,就一定有事可做,就不会是歇业又歇人的局面。
从旅游行业来说,近年来由于市场强力推动,追求数量型增长远大于质量型增长,转变增长方式,已经成为旅游行业应对中国即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市场的迫切需要。当此不利之际,旅游行业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全方位推动增长方式的转变,尚有大量的基础工作要做。季节淡了,人不能“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