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归来 虹口复兴重聚人气

来自:解放日报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145
多伦文化市集。记者 蒋迪雯 摄
  记者 周楠
  一条多伦路,百年上海滩。鲁迅、茅盾、郭沫若、苏雪林、叶圣陶等文学巨匠及丁玲、柔石等左联作家的文学活动,铸就了多伦路“现代文学重镇”的文学地位。然而,由于开发、运营等历史原因,多伦路清淡已久。今年,多伦路城市更新项目正式启动。
  现在,有趣和热闹,开始渐渐重现多伦路。在这里,可以去重新开张的公啡咖啡馆,一边品咖啡,一边邂逅音乐大咖:孔祥东、史依弘、力量之声组合等相继现身,形成独特的多伦路Style。
  这是否意味着,百年前就是文艺青年集聚地的多伦路,有望逐步“归来”?
  2024年,记者送给虹口的年度词正是——归来。
  历史文化的丰厚积淀,是虹口巨大的无形财富。如何将这笔无形财富,转化成鲜明的城区IP,乃至城区发展的支撑力量和“有形财富”,是虹口正在面对的考题。
  今年,虹口区将四川北路提升发展作为虹口区十大提升行动之一。早在晚清光绪年间,四川北路就店铺云集,百业发达,诞生了中国第一家正式电影院。然而随着老牌商业体式微、旧改人口迁出等原因,四川北路逐渐冷清。
  不过,海派弄堂今潮8弄2021年亮相;四川北路“丰字形”区域更新项目2023年正式发布,聚焦三横一纵交通干道(四川北路、虬江路、衡水路、武进路)构成的“丰字形”区域,打造海派文化特色鲜明、商旅文体高度融合、商业商务集聚辐射的苏州河以北商业商贸中心。
  格外“出圈”的“酱园弄”乍浦路,离四川北路很近。
  借着电影《酱园弄》的拍摄,今年虹口区将旧改街区更新提升,让乍浦路摇身变成“上海市中心唯一风貌影视街”。
  街区与修旧如旧的胜利电影院保持一致,复原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的美学风格,馄饨店、茶楼、排骨年糕店,以及年底即将开业、包括古董咖啡店、旗袍店等业态的乍浦锦里,增添了海派风情和烟火气息。连导演陈可辛也忍不住感叹:“实现了所有电影人都不敢做的梦。”
  细数虹口区今年与四川北路商圈相关的“动作”,几乎一直未停:176街坊城市更新、德邻公寓更新、天鹅宾馆综合改造、永生大楼改造……所有的指向,均是加快四川北路街区产业升级和功能转型。
  年底,紧邻今潮8弄的滨港商业中心也将建成,已引进大量中国首店、上海首店、虹口首店,还有诸多滨港定制店及概念店将陆续入驻,与今潮8弄及上海文学馆、海派文化中心一起,呈现新旧共鸣的升级版“海派潮流新地标”。
  乡愁情结也为城市文化IP赋予了更多的情感连接。在京剧名家王珮瑜的印象中,四川北路是母亲曾经工作的地方,在评弹名家高博文心中,四川北路是不可替代的儿时记忆……如今,王珮瑜创办瑜音社今潮8弄首家实体概念店,作为京剧培训基地。上海评弹团在今潮8弄通过“海派评弹研习所”平台,打造评弹新演艺。
  有情结的人们真心愿意来出一份力,愿意看到四川北路的归来和复兴。
  眼下的北外滩,很有少年感。“五月天”人偶、Kaws:Holiday“怀抱月亮”等,让国客中心码头一再成为“网红”。
  北外滩近年再次“归来”。11月17日,480米的未来浦西第一高楼北外滩91街坊项目迎来建设期重大里程碑:主塔成功筑底。按照规划,北外滩将矗立起18栋18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
  百年前就是中西交汇之地的北外滩,已成为外资的首选地之一。今年1月至10月,虹口实到外资同比增长38.64%,增速位列全市第一;今年新增总部企业20家,全区汇聚各类总部企业和外资研发中心97家。
  但也要看到,北外滩的产业升级仍需加快步伐,诸多商务楼之间应形成更加良性的错位竞争。
  眼下,虹口明确航运、金融、商贸为支柱产业,绿色低碳、生物技术、集成电路设计等为新兴产业,科技服务、法律服务、人力资源、文化创意等为特色产业,已搭建起三个层面的产业体系架构。当务之急,要细分聚焦二级、三级专业赛道,更专业地推进企业集聚,做大产业规模。
  愿你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这句话,送给北外滩,也送给虹口。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