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随笔――从文学名著谈水资源

来自:新华网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419

丁玲在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开头就描写了大车在雨季赶路的情景,汪洋一片的积雨淹没所有道路。水深处,水面几乎漫过拉车骡马的背部。可如今,桑干河只有山西境内有水,当年绿水沧沧的桑干河,不仅常年干涸,而且成为沙丘向北京推进的前锋;刘绍棠在《运河的桨声》中描写过美丽的北运河水鸟与白帆竞飞的场面,如今也不见了;孙犁描写的《荷花淀》,如今常年可跑拖拉机和马车了……“文学名作留千年,海河美景今不见”,令人伤心、震惊啊!

现当代大作家们笔下的美丽、辽阔的海河水系尚且如此令人伤心、震惊,千年名作所描绘的雄伟气魄就更不复存在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自古以来,黄河是不竭与力量的象征。而母亲河自1972年首次断流后的26年间,有21年断流,其中从1990年到1998年,黄河年年断流。玛多县是万里黄河流经的第一县,过去这里山清水秀、水草丰美、湖泊成群、湿地连片,因拥有4077个大小湖泊而有“千湖之县”的美誉,如今,“千湖之县”也闹水荒;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发源自青海的水量分别占这三大河流水量的49.2%、25%和15%。近二十年来,流出青海境内的黄河水量减少了23.2%;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碧波万顷,湖畔是“羊羔花盛开”的草原和积雪终年不化的皑皑雪山。每年夏季,湖中鸟岛汇集了数十万只候鸟,它们或翱翔于蓝天之间,或嬉戏于碧波之中,或栖息于沙滩之上,鸟声如雷,声扬数十里,蔚为壮观。青海湖还被誉为“高原生物基因库”,这里的湿地典型而独特,孕育了丰富而珍贵的动植物资源。可是,半个世纪以前有108条水源河,现在只剩下布哈河、沙柳河等40多条,来水越来越少,其余的都干枯了。近30年,青海湖水位下降3.7米,面积缩小312公里。专家们预计,青海湖周边沙漠面积在40年之内将达到1300平方公里,湖面缩小的速度会更快,青海湖将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太湖美,美在太湖水。”以上海为龙头,江苏的苏锡常地区、浙江的杭嘉湖地区为两翼的太湖流域,自古以来倚水而兴。水与人的和谐,润泽着“苏湖熟,天下足”的富饶和“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绮丽。然而,这片我国水面最多、河道最密集的区域如今却面临缺水危机;“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如此美妙的诗句是曾经有着“沈阳北海”之称的卧龙湖的真实描绘,而今,湖底水落石出,枯草连天,一望无际,拖拉机在湖底开得自由自在,这幅情景无论如何不能让人相信这里曾经有着10万亩水面的汪洋碧波;我国第七大淡水湖,被誉为“中南之贤”的洪湖同样也已风光不再、宁静不再、和谐不再……

水是生命之源。水是维持生命的理想液体。缺了水,人类和地球生物都将不能存活。虽然地球70.8%的面积被水覆盖,但97.5%的水是海水,既不能直接饮用也不能灌溉。在余下的2.5%的淡水中,70%以上被冻结在南极和北极的冰盖中,加上难以利用的高山冰川和永冻积雪,有87%的淡水资源难以利用。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江河湖泊和地下水中的一部分,约占地球总水量的0.26%,所以,水是非常稀缺和珍贵的。全球淡水资源不仅短缺而且地区分布极不平衡,中国人均拥有的水量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4,约占世界人口总数40%的80个国家和地区严重缺水。

水资源危机所带来的生态系统恶化、生物多样性遭破坏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科学家预测,由于受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现象的影响,与水有关的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都将持续增强。如何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推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保护,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面对的紧迫问题。因为,“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水,所以,保护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是每个地球人应尽的义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