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仙人谷国家森林公园,就像不小心闯入陶渊明的诗境,步步踩在韵脚上。又仿佛误入郁达夫的美文:我们在野外踏青,山路两边的细草上,露水还没有干,而一味清凉触鼻的绿色草地,搅和在野花香味之中,闻了好像是宿梦也能摇醒的样子。又或许是雨后初晴,一地的落花都还散发着鲜嫩清新的气息,丝毫没有肃杀之意。东西南北,深蓝浅碧,全是山的基调,仿佛这无边绿阴享受过林语堂的感慨,聆听过林清玄的阐释,经历过余光中的议论,难怪翠绿得这样张扬,这样恣肆,而且从容不迫。
只是听了名字,我便爱上了百竹园。你看竹影在微风中婆娑,竹叶随着风的节律,似乎在演奏一曲曼妙醉人的天籁之音。看过憨态可掬的佛肚竹,看过有棱有角的方竹,看过伟岸挺拔的楠竹……被誉为“金枝玉叶”的黄金间碧竹,枝黄似金,叶绿如玉,果然名不虚传。丛生的甜龙竹来自西双版纳,傣族兄弟取之烧竹筒饭,唇齿留香。孝顺竹还有典故,病危的老母思笋,孝子走遍雪地,惹得山神大发慈悲,反季节生出笋来,故得其名。亭亭玉立的粉单竹,最高可达18米,竹干粉红色,还饰着一层薄薄的绒粉,就像姑娘粉面含羞,堪与“人面桃花”媲美。出自西域的刺竹,一扫妩媚的风格,它的干节上竟然长刺,有的甚至如利剑出鞘,活像与人对峙的剑客,威风凛凛。岁寒三友,古人还把竹子作为“气节”的象征。遥想许多年前,一定有许多先贤在此伫立凝望,伴着竹林间萧萧的风声,参悟到自然与生命的真谛。
我也爱树木园,最美妙的气味自然是树木散发的清香——树木永远没有世俗的气息。园内多为珍稀树木,如列入国家一级保护的银杏、南方红豆杉和钟萼木。路边的这株钟萼木,又名伯乐树,全世界就只有这一独科独种,晚春开淡粉红花,长花序梗,但每七年才盛开一次,如圣洁的晚宴,游人可遇而不可求,见者有缘,会倍感珍惜。树如人生,我想起一位哲人的话:如果人生注定只是一个不可求其真、只可求其美的过程,那就点起生命的火焰,美丽痛快地烧它一回!这里树种丰富,仅玉兰树就有广玉兰、黄玉兰、紫玉兰和红花玉兰。如果说青冈栎是林中的后生,一概向上、朝气蓬勃;那么,鹿角栲就像历尽沧桑的老者,虎门崖下那株弯向磐石的栲树,多像屈肘托腮思考的智慧老人。还有健美树,双臂对称举起,老当益壮,同样神采焕发。八仙桥前的无名巨石上,一大片修长的枝条向着阳光伸长,带着生气与锐意,而那树根竟是裸露在外,盘根错节,紧抓地面,体现了一种求生的力量美。那怪乱的树影,会不会触发某个人的童年记忆,混合着一种幻想的诗意。即使是泉边的细柄阿丁枫,也使你感到敬畏,不仅仅因为它的高大逼人,而是因为外表的斑驳,斑驳是经历风雨的见证,还代表着岁月积淀而成的威严和力量。我知道,树的年轮远比人忠诚,每棵古老的树都是一位长寿的老人,也许,心中都有一部讲不完的故事。
山以包容为仁,水因变通而智,仙人谷以泉流瀑布见长;见仁见智,全靠人的慧眼和造化,与俗者无缘。你听,前面响起悠扬的箫声,而那吹箫的,一定是一位面色红润的少年。游人近前观望,才发觉是“金蟾瀑”的响声。瀑高21米,像一条银练飘然而下,崖上和潭边各有一尊石蟾,双蟾对望,又因“蟾”首着金黄的枯苔,愈加神似。浪花边上,有石如天然雅座,正可供一对情人相拥而坐。脚边翠蔓牵延,许是哪位求爱者遗落的珍珠项链,遇到水的灵气,于是一粒粒都长成新绿的叶芽,晶莹剔透。“三叠瀑”下为平坦的石坡,敞怀可容百人小憩,潭边的风车扇出田园的韵味。静静儿听了一会,觉得周边没有太大的动静,只有那辘辘的车轮声,同在梦里似的很远很远,仿佛几张落叶的声音。泉响和弥漫在空气里的草香,引得人们俯下身子,掬一口清泉,洗一洗脸上的风尘,然后再继续前行。现在来到“苍松瀑”,众人松下赋诗,这里不乏小桥流水、林中明月,唯一还缺少的,是三三两两的浣衣姑娘和回响在山边朴素动听的歌谣。前面,还有飞龙瀑、虎威瀑、接云瀑……有如行草间飞白的一笔,有如夜空中彗星的一划,都是幽谷十二瀑的亮点。让人觉得,造物的神奇之处,是在许多个动人的时刻,将灵动之美,以水的形象显现出来。
眼下正是仙人谷酒季,由无边的花色、树香、甘泉酝酿,崖畔确有一阵阵酒香袭来,你不觉得妙不可言?然而,但愿君子长饮不醉,能与我心中的爱人——仙人谷,一生结缘,四季对吟,长相厮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