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国务院《总体方案》为上海自贸区带来哪些利好

来自:解放日报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169
记者 杜晨薇 胡幸阳
  近日,国务院印发《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这份涉及7方面、80条的“政策大礼包”,究竟能为上海自贸试验区的进一步扩大开放带来怎样利好?又对上海的紧抓落实提出怎样的要求?
  《总体方案》发布后,解放日报记者第一时间连线相关专家,为读者深入解读政策背后的国家考量和地方实践。
  把制度型开放提到新高度
  此次发布的《总体方案》最大亮点在什么地方?
  上海财经大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孙元欣认为,方案的出台把上海的制度型开放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首先是给了上海自贸试验区一个全新的战略定位——建设国家制度型开放示范区。其次是全面对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我们应该注意到,这里的‘对接’,意味着我们是根据CPTPP和DEPA的要求,拿出了‘中国方案’,而并非照搬相关标准。”此外,孙元欣还提到,《总体方案》中,90%以上是明确性的政策用语。“细读可见,80条里,绝大多数都是用了明确性用语。意思很简单,中央已经明确了支持什么、鼓励什么,并要求地方马上去做。”
  华东政法大学教授、自贸试验区法律研究院院长贺小勇认为,“此次《总体方案》的亮点非常突出,在一些以往想对接而未能有效对接的规则方面也有所突破。”贺小勇说:比如第24条——“企业和个人因业务需要确需向境外提供数据,且符合国家数据跨境传输安全管理要求的,可以向境外提供。”这就给因贸易或科研需要进行跨境数据传输的个人和企业开了一个口子。
  上海有条件承接政策落地
  《总体方案》对上海未来发展能够起到怎样的作用,为什么率先在上海实践落地?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张湧表示,加快推动从流动型开放向制度型开放升级,是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由之路。《总体方案》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举措。
  例如洋山特殊综保区最核心的“一线径予放行”政策,从原来只适用洋山港进出的货物拓展到从浦东机场等上海其他口岸进出的货物,将大大提升上海整个城市乃至长三角区域的通关便利水平,成倍放大了政策效应。从全球范围看,到港的国际货物在自贸港等特殊区域拆箱、换装、重新拼箱等作业,通常无须进行检验即可运往其他国家,《总体方案》赋予洋山港这一国际通行惯例,大幅突破了现有监管体制安排,将直接助力上海港提升国际中转比例。
  《总体方案》要求上海FT账户系统优化规则、提升功能,实现资金在自贸试验区与境外间依法有序自由流动,这是上海多年来想做而没有完全做成的大事,将直接推动跨境投融资、离岸金融、跨国公司总部经济等加速发展,是凸显金融中心国际化程度的重要制度安排。
  下大力气攻克重点难点
  对上海来说,具体承接、落地实施《总体方案》,要面临哪些挑战?
  孙元欣说:“我最直观的感受是,《总体方案》中提到的某些条款,在落实的时候,可能需要转变思路,引入一些新的视角。比如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方案里提到,以前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我们往往考虑的是国内自己的应用。此次提出了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要对接国际公认的标准,跟对方系统兼容,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此外,金融、数据跨境流通、数字贸易等领域的改革难度也不小。以数字贸易为例,它本身不是一个单纯的制度性问题,还涉及技术层面,包括数据传输技术、人工智能、软件等技术难题的破解,是一个系统性工程。
  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研究员黄抒田认为,在《总体方案》的落实方面,上海应注重利用浦东新区的法规制定权,确保改革试点有法可依,同时加强监管,确保改革措施合规合法;特别要关注服务贸易扩大开放、货物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数字贸易规则实施等领域,这些是改革创新的重点难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