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是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我国将举办一系列纪念活动。近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纪念活动筹备情况。
郑和的壮举让所有中国人为之自豪,值得纪念,可是,有多少人知道,在我省的漳平有着一位和郑和一样伟大的航海家——王景弘呢?在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中,王景弘与郑和同为正使携手并肩统率船队,足迹遍布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历史资料的缺乏等原因,郑和航海时的这位亲密战友和得力助手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研究。 为了让这位航海家不被历史所湮没,在全国性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系列活动中,我省将首次对王景弘的事迹进行宣传。近日,记者奔赴王景弘的出生地漳平市,试图寻访他的足迹。
郑和之后他领头
专家经考证得知,明朝永乐三年,永乐帝为扩大对外交往,命郑和统率60多艘船、2万多名兵员首度下西洋。王景弘是当时著名的航海家、军事家、外交家,受永乐皇帝钦点,官居总兵之职,与郑和同为正使统率兵马,七下西洋。
在七下西洋的壮举中,王景弘始终与郑和携手并肩,率领庞大的船队,远涉重洋,足迹遍布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宣德八年,郑和在第七次下西洋返航途中逝世,王景弘率领船队回国。宣德九年,王景弘奉命独自率领般队再次出使苏门答腊。在他下西洋途经文莱岛国时,当地人为了纪念他,专门将位于首都期里巴加湾市近郊的一条繁华大道命名为“王总兵路”。福建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徐晓望撰文称,王景弘是郑和航海自始至终的亲密战友和得力助手,也是参加明初八次远洋唯一的人。
籍贯漳平有考证
王景弘的籍贯曾是多年来史学界十分关注的问题。我省最早对王景弘的籍贯进行考证的是厦门大学的庄为玑教授。
1987年,庄为矶在《海交史研究》上发表论文《试论郑和与王景弘之死》,介绍了《西山杂志》关于王景弘是闽南人的记载:“永乐三年,成祖疑惠帝南逃,命中官郑和、王景弘、张文等造大舟百艘,率军二万七千余。王景弘,闽南人,雇泉州船以东石海名导引,从苏州刘家港入海至泉州寄泊。”
第一个考证出王景弘籍贯在漳平的则是徐晓望博士。上世纪80年代初,在翻阅清代《龙岩州志》的时候,徐晓望无意中发现了关于王景弘的记载:“王景弘,龙岩集贤里人(今漳平市双洋、赤水一带)”。1992年9月,《与郑和齐名的航海家》一文,进一步揭开王景弘的身世。 专家学者一致认为,王景弘的籍贯应当是漳平市赤水镇香寮村许家山自然村。
缘何被历史遗忘
漳平市旅游局局长、漳平市政协委员曹木旺认为,王景弘之所以少有人知,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 其一,郑和下西洋后期,明王朝在对外政策方面改“宽海”为“禁海”,朝野上下反对下西洋的声音渐强,认为下西洋是劳民伤财之举。明英宗时,兵部侍郎刘大夏鼓动兵部尚书项忠把郑和下西洋的史料烧毁,连郑和船队也遭烧毁的命运。与此同时,有关王景弘的资料也几乎被付诸一炬,他的许多事迹也几乎灰飞烟灭。 其二,从第一次下西洋活动开始,王景弘始终以郑和的副手出现,大多主事于船队的航海技术部门,较少露脸,因而声望大大不如郑和。同时,在明史中一般仅为排名第一的正使立传,因而没有单独为王景弘立传。 其三,因为王景弘的太监身份。在历史上,特别是明清时期,一些太监结党营私,祸国殃民,百姓对太监十分反感。以至于王景弘去世235年左右,其家乡宁洋县的地方志才有他的简单记载。 其四,香寮村许家山自然村现已成为废墟。由于人口流亡、祠堂倒塌、族谱等资料也随之散失。如今,许家山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废村。因而,很少有人再去考证王景弘的籍贯。(郑建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