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山脚下,他们历经风雨,自强不息,留下了许 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我省最大的民族村诏安县西潭乡美营畲族村,位于乌山支脉,距县城10多公里,现有人口5500人。钟氏子孙在这里繁衍生息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数百年来,畲民们勤劳、勇敢,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现存的许多独特景观和珍稀藏品体现了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
罕见的草药衣
美营“草药衣”就是一件罕见的神奇物品,现陈列于美营村“成礼堂”里,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美营村地处乌山脚下,古时这一带人烟稀少,草木丛生,夏秋间瘴气弥漫,村民们常因此感染生病。为了防病治病,村民们常上山找药材,有的用来熬汤喝,有的编织成衣披在身上,防止染上病毒。当时村里有一位妇女,贤淑善良,聪慧能干,平日劳作中对各样草木格外留心,经过大量采集,耐心甄别品察,她找到了多种疗效明显的草药,配制成简单的方子,为村民们祛邪去湿,解除畲民许多病痛之苦。据说这件“草药衣”就是她从一种药草中抽丝缝织而成的,当时村里凡有小孩头痛发烧的,把这件衣服放到锅里煮一煮,然后喝汤,病就好了。这件独具民族特色的女式夹衣,是当时畲族妇女流行的通用服饰,蓝色花纹,正面缀有五个琢成向日葵样的铜质圆形纽扣,边角十个花瓣清晰可触,款式朴素大方,针工精巧细致,长命锁与吉祥花环绕成的图案左右对称,线条流畅,整体和谐,如一幅韵味悠长的水墨画,让人赏心悦目。由于年代久远底色已略显灰黑,质地柔韧,衣服领口袖间滚边上的草丝纤维整齐细密,清楚历历,拿近些似乎还能闻出它散发出淡淡的草药味。祠内展示了数十件各个历史时期村民们使用过的布料与服装,默立其间,透过时空的烟云,我们仿佛看到勤劳的畲族妇女舒展着灵巧的双手,在一架架纺纱、织布机前穿梭忙碌,柔软细密的丝线在吱呀声中连绵不断地流淌出来……
独特的太监竹
传说明洪武年间,美营村青年钟生到南京外祖父(时任朝廷礼部尚书)处游学,恰逢外祖父为皇太后献寿联一事犯难,遂代作寿联百对。皇太后寿诞之日,洪武帝遍观诸联,觉得礼部尚书所献寿联平仄合律,对仗严谨,立意新颖,着意祝颂圣朝清明和太后高寿,龙颜大悦,赞赏有加。尚书奏明寿联系外孙钟生代作,皇上惊奇,下旨召见钟生,见其乃一翩翩少年,年方弱冠竟有此才学,大喜,欲留在朝为官。钟生因觉自己年纪尚小,未登进士,辞谢不受。洪武帝见其知书识礼,愈加赞赏,遂赐“布衣伟烈”封号,许其布衣进朝见驾,又问钟生尚有何求?钟生跪地奏道:小民家乡五营有良田仟亩,水道欠疏,旱涝无常,年年歉收,村民流离失所,请皇上下旨开渠引水,四时灌溉,可保丰收。洪武帝当即应允,命太监蒋金台奉旨南下美营村开渠引水。
蒋太监平素忠君爱民,办事勤谨,奉旨会同当地绅士研讨筑渠事宜,很快制订出周详计划。消息传出,应者云集,本地及南靖、平和、漳浦、云霄等县的民工,在乌山之麓 现诏安县亚湖水库位置)为起点,沿山坡与农田之间迂回开渠筑堤,至官洋尾 现新兴寨面前 ,全长二十余里。当时这里荆棘丛生,蝼蚁成群,瘴气环绕,环境恶劣,钟生率本村村民,身先士卒,迎难而上,承担最繁重最艰巨的工程。大家齐心一致,日夜加班,眼看渠道和坡头闸门即将竣工。孰料天有不测风云,诏安地处海口天气说变就变,一天夜里,突然雷电交加大雨倾盆,沙石随山洪汹涌而下,几乎把快挖成的渠道填平。次日,蒋太监察看工地,见此情景痛心疾首,将随身携带竹杖插在坝边坡上,发誓必在百日之内渠成堤固。此后,蒋太监每日亲下工地监造渠堤,民工们见蒋太监年事已高,又是朝廷钦差,还亲自动手,个个精神大振,士气高昂,不畏劳苦,日夜拼搏。苍天不负有心人,堤坝果然于百日内完工,蒋太监却积劳成疾,不治而终。在他死后,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当时蒋太监插下的竹杖,竟然吐芽发叶,随后一天天长大,成了枝繁叶茂的竹林。现存的这根“太监竹”外表呈黑褐色,修长笔直,长2.6米,直径2.5厘米,重1.3斤,共十节,竹心径约1厘米,竹壁厚实,柔韧坚硬。据说,目前我国其它地方还没有发现此品种或类似的竹子。当地群众认为,这是蒋太监一片忠君爱民之心感动了天地,才使竹杖入地生根发芽,长成竹林,于是就把这种竹子叫作“太监竹”。
不竭的龙泉井
美营村大宗祠“成礼堂”右侧有一口独特的“龙泉”古井,井口圆形,直径一米左右,井沿高约半米,井框是用一块整石磨成八角型套上的。传说未建村前这里是一口泉眼,畲民移居后人们就在这泉取水饮用,泉水长年不枯竭,甘甜爽口,在那些动荡不安的年代,默默地滋润和抚慰在忍受中憧憬、在劳作中自强的人们。后来村人从山上取来一块巨石,凿成泉眼一般大小的洞并磨成八角井框套上,并在周围砌上灰埕,这样既牢固别致,又卫生清洁,每日晨晚间前来挑水洗衣的络绎不绝。几百年来,这口井源源不断的泉水乳汁般哺育着一代代繁衍耕种的人们。现在随着经济发展,村里已安装上自来水,然而根深则果茂,饮水自思源,为了感念这口古井的无私奉献,村民们在井旁建一小庙,设“福德公妈”神位,四时以香火供祀;又在近旁筑大宗“成礼堂”,祠内正中横匾曰“追远堂”,楹联为“木本同一气萧山培植枝叶繁茂,水源分三派颍川钟英波涛环绕”。“地势坤,厚德以载物”,村民们用这种朴素的方式追怀先人,寄寓感恩,祈求四时平安丰稔。
闽南日报7月26日刊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