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文章:牛头山火山口印象(图)

来自:新华网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567

    海水淹埋了多少奇迹

    被称为海底兵马俑的牛头山火山口遗迹  刘罡/摄

   

 

 

 

刘罡/摄                                      (右上图)罕见的穹形褶皱  刘罡/摄 

       

 

 

 

萧春雷/摄                                                           隆教湾 萧春雷/摄          赶到牛头山火山口已是傍晚,夕阳在海岸尽头的一片岩礁上投下金黄的余晖,著名的盾状火山口则静静地躺在山脚宽阔的阴影里。我们是特意选择大退潮的时分赶到这里的。牛头山火山口含蓄地站在海边,潮涨则隐,潮退则现,和她约会就要了解她的习性。

    水落石出,整个海滩都是形态各异的黑色玄武岩。尤为奇特的是一大片密密麻麻的柱状玄武岩,如同布列成阵的木桩,围绕着一个中心喷口整齐排列。这是千万年前火山爆发留下的遗物。石柱以六边形居多,粗细大略相仿,粗的直径都在50至60厘米,细的均在30至40厘米,每100平方米有800柱,总共有近2万柱,一律呈40°—60°倾斜,指向一个共有的圆心——火山喷发口。看上去,它们一个个满面沧桑,神情肃穆,与秦兵马俑阵有异曲同工之妙。在火山口另一侧的海滩上,有一片石蛋滩,它们是从石柱阵中逃逸出来的散兵游勇,被海浪冲刷得鬼头鬼脑。

    全世界大约有2000座死火山,516座活火山。我国目前没有火山活动。龙海牛头山火山口是地质学家们的宠儿,其保存完好的火山颈景观非常罕见,地质学者们有句俗语:中国古火山,北有五大莲池,南有牛头山。闽西地质大队原总工程师孙伟汉向我描绘说:大约在1.8—2亿年前,福建从海底抬升为陆地,今天的漳州地区也浮出水面;从2800—400万年前,漳州海岸成为地壳板块撞挤的前沿地带,火山活动极为活跃,位于平潭—东山断裂带上的林进屿和牛头山等火山曾数次喷发。后来,环太平洋火山带往东南台湾方向外移,漳州海岸逐渐脱离了危险的火山带。

    虽然许多火山口都在海中,然而漳州火山群并非海底火山,它们具有典型的陆地火山特征。专家说,在最近的几次冰川期,海平面要比今天低100多米,台湾海峡显露出来,丘陵起伏,森林茂密。一万年前,地球最后一次冰期结束,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把台湾海峡淹埋在水里。海岸边的火山口被海水冲刷开来,呈现出完整的结构。

    对我来说,火山是一种让人惊奇的事物。她们扎根于上百公里的地幔深处,从来没有任何生命能够抵达地球那么隐秘的内核;她们活跃于新生代第三纪那么遥远辽阔的舞台,这时候人类还没有诞生。随便一块黝黑的玄武岩,比我们整个物种的历史还要古老。

    站在牛头山火山口东北望,隆教湾新月形沙滩的另一头尖岬远远突进海中,沐浴着夕阳,那是明代要塞镇海卫。海洋是浑然一体的,然而据《龙海市志》,从镇海角往东到台湾浊水溪口之间划一连线,就是东海的终点与南海的起点。现在是退潮,过几个时辰,当两个大海的潮水涌流在一起,扑上海岸,那是何等壮观的景致!苦涩坚硬的波涛下面,淹埋的又何止一个牛头山火山口!

    数字

    漳州滨海火山遗迹位于台湾海峡西岸南端,福建省的漳浦县和龙海县境内,是金门——(漳浦)深土北东向玄武岩带上的一部分。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园区北起镇海、南至前湖、西到鱼鳞石、东达南碇岛,面积约100平方公里,包括陆地的滨海地段以及海中的两座火山岛。

    位于龙海隆教湾的牛头山,火山的中心喷口就在潮间带上,直径约30多米。一次次火山喷发后凝固的岩浆堆积成围岩,在围岩的内圈,出现了一根根整齐排列的石柱,地质学上称为玄武岩柱状节理。石柱的粗细惊人地统一,粗的直径都在50至60厘米,细的均在30至40厘米,每100平方米有800柱,总共有近2万柱,柱体一律呈40至60度的倾角,专家称,这种柱阵式火山筒为国内仅见。     (刘丽英)

    地球知识初阶

    ■ 复习地球的一些常识

    越是身边的,我们往往越是无知。虽然人类的足迹已经踏上月球,我们的飞船已经抵达火星,可是我们对于脚下的大地了解很有限。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已经有46亿年的历史,人类则是最后几百万年登上历史舞台的,真是极其渺小的一瞬。如果把地球的历史当成一年,人类则是在除夕午夜出现的不速之客。

    整个地球分为大气圈(3000公里)、水圈(最厚超过10公里)、生物圈、地壳(平均约30公里)、地幔(2900公里)和地核(3400公里)六个同心圆圈。生物圈活动的最大范围是整个水圈,但地球上已知的250万种生物绝大部分生活在地表以上100米和水下100米之间,厚度约为200米左右。想一想,200米与近万公里相比,是一个什么概念?我们只是匍匐在地球表面薄薄的一层。

    正如帕斯卡尔所说,人是一根脆弱的芦苇,思考无限的空间与时间。

    还是回到我们关于地球的认知吧。

    ■ 大陆漂移与海底扩张

    1910年,躺在病床上的德国气象学家阿尔弗莱德·魏格纳忽然发现,大西洋两岸(南美和非洲)的陆地轮廓具有相对应性,拼在一起正好成为一个整体,这个念头成为他提出大陆漂移说的契机。他认为3亿年前存在一个庞大的联合古陆,又称泛大陆,周围的海洋被称为泛大洋。后来这个大陆逐渐分离、漂移,形成了今天的各大洲,太平洋则是泛大洋的残余。

    大陆漂移说能够解答包括古生物、古气候、地质构造、地形等广阔领域里的众多疑问,得到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的首肯,但是,由于没有发现能让大陆在水平方向移动几千公里的原动力,受到了大多数地球物理学家的怀疑。

    当大陆漂移说逐渐被人忘记的时候,上世纪下半叶,美国科学家提出了一种叫海底扩张说的理论,让人们重新对大陆漂移说发生兴趣。

    1960年,赫斯和迪茨提出了海底扩张说。按该理论,密度较小的大洋壳浮在密度较大的地幔软流圈之上,在大洋中脊,来自地幔的岩浆不断涌出,冷凝后形成新的洋壳,向两边推移。不断扩张的大洋壳与大陆壳相遇,由于大洋壳密度较大,位置较低,便向大陆壳下俯冲,形成海沟。被挤入地下的大洋壳下降到150—200公里的深处时熔融为岩浆,强大的内压力又促使岩浆撕裂地壳上升,在海沟向陆一侧形成火山和岛弧。

    这理论的好处是能够得到观察证实。大洋中脊两侧向外扩张速度(半速度)大约为每年1—2厘米,有的可达3—8厘米。由于地表的总面积不变,既然有一部分洋壳不断新生和扩张,那就必然有一部分洋壳逐渐消亡。按照现行的大洋扩张速度,可以推算出每过2亿年大洋壳就被完全更新一遍,并且越接近大洋中脊的岩石越年轻。事实果真如此。

    ■ 用板块构造学说来理解地球

    1967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摩根、英国剑桥大学的麦肯齐、法国的勒皮顺等人,把海底扩张说的基本原理扩大到整个岩石圈,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或新的全球构造理论。到1973年,这个学说基本成型,直到现在仍在继续发展。

    1968年勒皮顺根据各方面的资料,首先将全球岩石圈划分成六大板块,即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完全是海洋外,其余五大板块既包括大块陆地,又包括大片海洋。此外,在板块中还可以分出若干次一级的小板块,如把美洲大板块分为南、北美洲两个板块,菲律宾、阿拉伯半岛、土耳其等也可作为独立的小板块。

    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是:首先,地球表层的硬壳——岩石圈(或称构造圈)是刚性的,由若干板块构成,板块内部一般不变形,只有边缘和接缝地带才发生火山与地震等现象。其次,岩石圈板块是活动的,可以发生几千公里的漂移,导致板块或拉张裂开,或碰撞压缩焊接,或平移相错,因而产生各种重大的地质活动。

    根据板块学说,大洋也有生有灭,它可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也可以从大到小,从小到无。大洋的发展可分为胚胎期(如东非大裂谷)、幼年期(如红海和亚丁湾)、成年期(如目前的大西洋)、衰退期(如太平洋)与终了期(如地中海)。

    板块构造学说很好地解决了绝大多数地球活动,成为当代地球物理学的主流学说,目前仍在继续发展。 (司空小月)

                                        厦门晚报2004-07-28刊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