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周”在2000年首次出现就带来了人流与物流的巨大拥挤,虽然经几年来政府工作与企业运行的不断调整,“黄金周”制度趋于完善、公众消费趋于理智,但社会各界对它的质疑声仍然无法消除,问题就在于中国人口基数过大而休假制度过于集中。2001年福建省人大代表就已发出“尽快建立与‘假日消费’相关的政策和配套措施”的呼吁。
本人就亲历北欧旅行社苦于安排“黄金周”行程最终无奈放弃的过程。五月的江南,春光明媚、绿意浓浓,最能迎合从寒冬走出来、喜好阳光的北欧人,他们想乘兴而来,却因煞费苦心地要避开“五一”黄金周景点、餐厅和停车场等公共场所无处、无时不挤的“火爆”,最后无奈地取消出行计划。也使我们花大力气做的入境游促销效果大打折扣。期间国内游人们的兴奋劲儿也在拥挤中被消耗不少。据调查,目前,北京有半数以上的市民不愿外出,而外地的北京人则把它看成了回老家“亲情度假”好机会。福州也有不少市民为避开黄金周的人潮车流,选择了短途旅游。黄金周消费向其它行业分流,或是干脆呆家里,亲朋好友或寻个清净所喝茶聊天、举棋对弈。
时至今日,人们更理智地审视着“黄金周”一窝蜂的休假形式。旅游的本质应该是精神消费而非外在的物质产品,乘兴而来,满意而归,真正把“人”摆到旅游的主体地位才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否则,连吃住行游购娱的感观需求都受冲击的话,何谈其丰富的精神内涵? 因此,完善带薪休假制度以弥补黄金周,让人们自己安排休息时间,闲适出游,既满足了社会大众的心理需求,又“夺回”了因拥挤而流失的大部分黄金周客源市场,企不两全其美。
在中国,旅游的两大要素——金钱和时间多难以兼得,大部分旅游者都是只能把出行计划集中地安排在三个黄金周期间。而且,中国的劳动法对“带薪休假”并没有明确规定,要实行“带薪休假”,必须建立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改变上班族群不敢提出要求的现状,从政策和舆论导向上给予必要支持。
尝到“带薪休假”甜头的哈尔滨省政府某公务员切身体会了带薪休假时,没有景点人满为患的压力,没有买不到返程车票的担心,价格也比黄金周期间低1/3左右的好处,更别说旅游的心情是如何地放松和愉快了。
从旅游经营者的角度看,今年“五一黄金周”市场温而不火的背后,较之“井喷行情”多了几分理智,却仍难摆脱一丝无奈。普遍问题是旅游节目单一雷同,缺乏个性和人性化。一方面,旅行社想趁黄金周多赚些钱,另一方面游客想趁难得的出行机会多走几个地方,因此,很多线路的旅游行程安排得太满,两三天的日程包揽了七八个景点,游人被迫来回奔波,即使对其中一个景点有美好的印象,也会马上被下一个景点冲淡,缺少回味的时间和空间。显而易见,如果我们的旅游服务仍然停留于走马观花般的“流水线作业”,就难怪人们会时常抱怨“要吃苦,去旅游”了。
中国人历来有“闲情偶寄”的传统。清人所谓“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轻松的生活、娱乐和逍遥是人人都喜欢的。最近有调查显示,同十年前比,中国人每天的闲暇时间已多出了1小时4分。可见中国人活得稍稍轻松了些。人们期盼着更具人性化的休闲旅游产品。旅游产品“口味”的多元化,如:休闲、康复、体育、娱乐等形式,都可纳入旅游领域来做文章。事实上,开发具有福建地方特色的大众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天地是很广阔的,诸如修学游、科技游、保健游、探险游、收藏游、购房购车游、寿山石鉴赏游、特色街道游、特色商品游、戏曲艺术游等等,都是好题材。只要因地制宜,就能唱台好戏。永泰、长乐等地的“农家乐”,厦门、福州等地的“夕阳红――老年之旅”、“三口之家度假”等旅游项目自开办以来,因别具一格,特色浓郁,都受到游人的欢迎。
“黄金周”的苦恼,是典型的“发展中的问题”。对于正在高速发展的中国来说,让休假成为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生活的“非常时刻”,才是真正解决黄金周拥挤问题的长远之计。相信有关“黄金周”的争议,将为国人带来更有品味、更为人性的休闲方式和旅游享受,迎来真正绚丽的黄金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