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会展旅游人才谁来培养 

来自:新华网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408

随着1999年上海“财富论坛”的召开,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成功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申办成功,中国会展旅游市场受到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会展旅游业发展迅速,年增长幅度达到20%。“如果在我这个城市召开一个国际会议,就好比有一架飞机在我们头顶上撒美元”,一位美国市长如此比喻会展旅游的魅力。会展旅游,融观光游览于商务活动、会议展示之中。资料显示,全球国际航线50%的旅客是会展旅游者。1990年以来,美国航空客运量的22.4%和饭店客人的33.8%来自国际会议,会展产业每年的直接收入是800———1000亿美元。只有700万人口的瑞士,年均举办国际会议超过2000个,仅会议每年就吸引外国游客3000多万人。ICCA\(国际会议组织———国际大会和会议协会\)主席曾预测:中国有可能成为21世纪国际会展旅游的首要目的地。伴随着我国会展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会展旅游人才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会展旅游人才的匮乏,正成为限制会展旅游业发展的瓶颈。

专业会展旅游人才缺乏

据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调查,目前上海会展旅游业有经验的高级项目经理不足50人,复合型会展人才不到100人。而上海如今每周要举办5个展览,通常举办一个大型国际会展至少需专业人才80———90人。上海申博工作领导小组和上海外服公司等单位的调查也表明,上海现有会展运营管理、广告和物流等人才仅能满足三分之一的市场需要。按上海200家会展公司及会展服务公司计算,保守估计今后5年需要会展人才2500人;上海150多家三星级以上饭店需要会展人才1200多人。考虑到会展公司和饭店增量、世博会自身需求以及对会展业的推动等因素,人才缺口会更大。而我国其他地区则远远落后于上海,就全国来说,会展旅游专业人才极度匮乏。

会展旅游人才短缺的问题主要集中表现为,会展旅游专业人才严重缺乏,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总体偏低,专业结构不全以及人才分布不均等。

我国会展旅游至少缺五个方面的人才:其一,我国至今没有一个在国际上叫得响的PCO(专业会议组织者)或DMC(目的地管理公司)品牌,说明了专业会展组织人才的缺乏;其二,目前我国真正受过专业培训并能完全胜任的同声翻译人才不超过100人,为会议提供服务的同声翻译人才极其紧张;其三,我国企业获得国际会展旅游业务多数是“守株待兔”,招展人才几乎空白;四是缺少营销策划人员;五是缺少设计人员。

职业化教育体系

尚未形成目前,会展旅游专业的教师大多数由市场营销或旅游管理的教师转行而来,本身从理论到实践对会展旅游知之甚少,许多只能照本宣科,且大多数教师偏重于理论研究,脱离会展旅游的实践。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不尽如人意。

会展旅游业人才的匮乏,还表现在职业化培养体系尚未形成。在会展旅游业发达国家,会展业从业人员71.8%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23.5%具有大专学历,会展经理资质是“本科学历+十年左右工作经验”。与国外相比,我国会展业没有形成职业化体系,浙江亚太会展业发展研究所表示:目前会展旅游业从业人员真正经过专业培训的仅占1%,会展旅游复合型人才奇缺。而我国只有极少数高校举办了会展旅游专业(方向)或者类似专业(方向),远未形成从中专职业教育到专科(高职)、本科以及研究生、博士的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缺乏目标

会展旅游业人才缺乏,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有目标,大多数院校设立会展专业、会展培训只是追时尚,并没有长期规划。

目前,无论是上海还是国内会展业比较繁荣的北京、广州等地,会展职业培训市场,都还处于“见树不见林”的粗放状态。人们参加培训活动的主要目的还停留于信息交流,而培训活动本身的具体问题则表现在课程设置、师资、教材、证书、主办单位、培训效果评估、人才使用效果评估等几方面,还没有真正达到满足企业对职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培训的内容缺乏系统性,往往网罗了一批专家,推出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课程,但都没有形成会展业该如何操作和发展的系统理论,主讲专家也往往浅尝辄止,对业务素质提高并无太大帮助。

加快建设会展师资队伍

全力加强会展旅游专业师资建设。针对会展旅游高等院校的研究人员和专业教师脱离会展旅游专业实践的现实,建议各院校及培训机构:

其一,不断地从优秀旅行社、名牌酒店等会展旅游企业引进重点大学毕业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会展旅游业内人士,充实师资队伍,改善师资结构,使专业教师向双师型发展。

其二,各会展旅游高等院校应该鼓励或要求会展旅游专业教师在不影响正常教学工作的前提下,到优秀会展旅游企事业单位兼职锻炼;或者全职到优秀会展旅游企事业单位工作1—2年,以系统地获取实践经验和最新的行业信息。

其三,建议各旅游高等院校每年输送一部分会展旅游专业教师到国内外办学经验丰富、实践教学有特色、专家学者集中的重点院校去深造和提高,以保持办学活力。

其四,各院校要拿出10—20%的会展旅游专业教师岗位,延聘业内精英人士,建立一支兼职教师队伍。要积极把会展行业中一些有特色的培训课程和高水平的培训教师引进到会展旅游高等院校中,以冲击会展旅游高等教育的惯性思维,增强专业化程度,促进教育整体效益的提高。

其五,要经常把业内成功人士、会展旅游行政管理人员和知名专家学者请到课堂上作专题性的报告,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意识。

按市场需求培养人才

我国开设的会展旅游专业要尽力做到与国际接轨、与行业密切衔接,大力培养会展旅游业急需的策划组织人才、同声翻译人才、招展人才、营销策划人员和设计人员。

与国外优秀高等院校合作开发会展旅游教育,并与会展旅游行业协会和政府主管机关进行紧密联系。引进更多外教和原版教材,推广双语教学和第二外语,并聘请行业内的专家参与教学,瞄准培养紧缺人才。理想的会展旅游人才,应该既是“通才”,又是“专才”。人才结构呈漩涡形,其核心部分是会展运作人才,包括语言、会展、公共关系、客户服务、会展运营服务等,是专业性最强、需求数量最大的一部分。“展览是最时尚最新鲜的东西,因此创新是展览的灵魂。要吸引各国客人来参展,就要有卖点。而卖点来自于有创意的人才。”远大国际会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郭牧一语道出会展人才的核心素质。他解释说:“每一次展会都不断证明,一定要有让人心动、激动、感动的卖点。除创意外,具备语言、会展、公共关系、会展营运服务等良好素质的人才,也是专业性最强、数量需求最大的部分。特别是展览的营销策划最重要,能培养出这样的人才,就会成为会展企业争抢的对象。

上海市商业展览办公室主任沙怡文表示:“现在的展会越来越有国际化趋势,因此对多种外语人才需求很大。尤其近年来,随着我国与东南亚和中东各国商务往来的增多,诸如阿拉伯语、泰语等小语种口译人才也变得炙手可热。”因此小语种翻译急需加紧培养。

短期培训实用有效

由于我国会展旅游职业化教育培养体系尚未形成,那么暂时的短期行业培训是会展旅游人才培养的有效形式和重要途径。

会展旅游是一个特殊的综合性服务产品,包括会议、展览、奖励旅游、会展营销、广告宣传、运输报关、接待服务等。中国会展旅游业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

会展旅游行业协会及行业培训中心要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从国际和国内引进相关教材和师资,在旅行社、旅游饭店和会展公司中重点培养一批会展策划、会展营销、会展经营以及会展接待等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同时加强会展接待服务人员的技能培训。

解决“会展旅游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是引导其良性发展的关键。惟其如此,才能把我国会展旅游业导入正轨。

中国旅游报2004-11-5报道(仪孝法 时培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