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很多国家都很重视发展本国的博物馆,将其看作社会文化事业、乃至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欧洲的博物馆多不胜数,法国更其突出,看博物馆,实在没有比在法国更好的了,而法国博物馆的管理经验尤其值得我们学习。
著名的卢浮宫内的艺术画廊法国人怎样管理博物馆法国影星苏菲·玛索来上海参加国际电影节,下飞机头一件事就要找博物馆,说是到一个国家、一个地方,首先得看当地的博物馆,以知其过去,上街看的才是它的现状,惟其如此,才能比较充分了解这个国家和地方的全貌。
显然,这是一种富有文化素养的眼光和见识。不少国外旅游者来华,都把参观博物馆视为了解中国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项目,在他们的眼中,旅游并非如有些人想像的单纯游玩、游乐,而更是一种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的有效途径。所以,在国内一些博物馆,不难见到外国游客络绎不绝、竟至超过国人的情景。
广泛收藏 种类齐全
法国的博物馆,数量多,分工细,品类繁杂,无所不包。以巴黎为例,除了世界闻名的卢浮宫美术博物馆之外,艺术类博物馆还有展出19、20世纪、特别是印象派作品为代表的奥塞博物馆、柑橘园博物馆,以20世纪现代艺术为特色的蓬皮杜中心、国家网球场画廊,颇具特色的中世纪博物馆(旧克吕尼美术馆)、巴黎市现代艺术博物馆、法国纪念碑博物馆、装饰艺术博物馆、色情博物馆、阿拉伯世界研究院、欧洲摄影馆、电影资料中心,一些收藏着艺术大师个人代表作品的专门博物馆,像罗丹博物馆、布代尔博物馆、毕加索博物馆、莫罗博物馆、德拉克洛瓦国家博物馆、蒙马特尔的达利博物馆,以及从私人收藏发展起来的马莫唐博物馆、卡纳瓦莱博物馆、加列拉博物馆、雅克马尔-安德烈博物馆,等等。此外,还有许多极富色彩的专业博物馆,让人大开眼界:科学博物馆、海洋博物馆、人类博物馆、拉维莱特音乐博物馆、国家自然史博物馆、邮政博物馆、时装和纺织品博物馆、帕西的葡萄酒博物馆,荣军院内的军事博物馆。如果再加上雨果故居、巴尔扎克故居、德彪西故居、瓦格纳故居之类名人故居性质的博物馆、纪念馆,整个巴黎的博物馆就更多了,至少达到数十个。
这些博物馆绚丽多姿,让人几乎目不暇接。凡属历史上自然人文,人们生活的种种事像,带有一定时代特征的物品、创作、文献、习俗、娱乐,哪怕平常再熟视无睹的,无不含具文化-文物意义,都值得建个博物馆去保存、收藏,供人观赏与研究。在这一点上,法国人的经验和见识可以给我们以相当启示的。
尊重历史 充分利用原有建筑
记得在国内过去见到的市县博物馆,多跻身于设施简陋的文庙学宫或祠堂洋楼内,因为财政拮据,几乎都是利用旧建筑(有的本身就是一座文物)。旧虽旧点,在带有历史文化气息的建筑里办博物馆,倒也情境交融,名正言顺,还能予人以一定的历史感。但此后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政府手头宽裕了,把重视文化视同大把投入,于是刮起一阵拆旧建新之风,纷纷把博物馆挪到新设计的耀眼大楼里(有的还搞得匠气十足)。银子耗了不少,硬件确乎改善了,但整体感觉上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东西。历史氛围尽脱,即使展馆里再煞费苦心地营造些悠远动听的背景音乐,终究还是假戏一台!
相形之下,法国的博物馆,除个别情况外却很少见有设在新建楼宇的,而总是尽可能利用质地优良、颇具历史文化价值和特色的现成建筑物,使得馆舍的外观与博物馆的性质、展品的内容能有机契合,浑然相配。实际上,法国各级政府每年的文化投入相当大,但主要用于维护、修缮原有的历史建筑和文物保护,而决不轻易毁弃过去,另起炉灶,并不忙于在自己国内到处搞新东西(在艺术、建筑上标新立异本是他们的长项),能利用的旧物,尽量利用,不该花的钱,决不乱花。而这正是法国人的高明之处。
谁都知道,卢浮宫艺术博物馆的场址,原本就是路易十四居住过的宫殿建筑,金碧辉煌,华美无比,更凸现了这座艺术殿堂举世无双、富丽典雅的高贵气质。要是把如今珍藏卢浮宫的若许价值连城的艺术极品转存到另一幢玻璃幕墙构建的明晃晃新楼内,你还找得到那种沉浸在深厚艺术氛围里的温馨惬意、无可替代的满足感吗?
利用既有建筑的例证,仅巴黎一地即多不胜数。例如,德拉克洛瓦国家博物馆是在这位艺术大师生前工作室的基础上建成的;中世纪博物馆本身便坐落在一所年深月久的古建筑内;而众多由私人收藏发展起来的博物馆,更是建在原有的场址或老建筑之内。巴黎城外的凡尔赛宫、枫丹白露宫,均为闻名遐迩的法国历代帝王宫苑,藏有大量奇珍异宝,其浩大精致的宫室、园林和收藏文物早已糅为一体,组成了完整的博物馆群落。格勒诺布尔的多菲内博物馆,则建在一所早先的修道院里。我们去那里参观时,既能观赏到安放在橱窗内的各种馆藏文物展览,又可实地领略修道院内礼拜堂的庄重气氛,漫步于庭院的回廊、花坛、井台之间,真仿佛时空交错,像个当年的修道士那样置身于远离尘嚣的历史景况之中。多菲内是位于法国东南部阿尔卑斯山区的一个历史区域,文化上很有自己的特色。该博物馆收藏了不少从附近山民中间征集来的日常物品,从犁铧、芟刀、斧锯、牲畜挽具等生产器具,到木床、纺轮、桌椅、箱凳、衣饰、鞋帽、儿童玩具种种生活用品,一应俱全。展室被布置成畜栏、仓库、卧室的场景,走在木地板上嘎然作响,伴着纺车“吱吱”、“哞哞”牛叫一类的音响录音,迎面可见一幅幅19、20世纪之交不同身份本地居民神色凝重的老照片,自会油然生出身临其境、如见其人之感,似也体味到一些当年法国山地农民的生活实况了。
管理有方 注重人性化
从我们浮光掠影式的印象来看,法国博物馆是颇具章法的,一切为了给人提供方便,管理有松有紧,该管的管,不该管的则基本不管。除供出售的旅游纪念品外,有关博物馆、教堂的各种介绍资料通常是向游人免费发放的,各种语言文本都有,足可各取所需。卢浮宫里有的地方设有座位,供走累了的观众歇脚,也给那些想坐下细细观摩甚至临摹艺术名作的观众以一席之地。但在展厅里你若想随意蹲坐在作品前方作休息状,大概是有碍观瞻的缘故,将会被工作人员礼貌地请开去的。为了让观众能够直接观赏到文物或艺术名作的真实风采,法国博物馆的展品一般多为原汁原味的真品,不大以临摹之作和复制品替代。不知是由于观念还是技术的原因,现今法国的博物馆竟很少见有“禁止拍照”之类的标志牌,通常并不禁止游人拍照,显得颇为人性化。你可以在任何喜爱的文物和艺术品前拍摄,或与之合影留念,但不会有人像我们常见的那样上前把未加遮护的文物、雕塑摸得油光锃亮。只有个别重要教堂,依照对宗教传统的尊重,仍不允许随意拍照。博物馆设在历史文化建筑内,或以文物真品展示,自然更须严格看管,以防损毁流失。所以,一般都配有相应的管理措施,卢浮宫、凡尔赛宫、枫丹白露宫的每一宫室里都有工作人员守候,以疏导游人,看护展品,维持必要的秩序。他们都很尽责,绝对看不到百无聊赖、自打瞌睡的,游人也不会感到像防贼似地被围着反复端详。你要是愿意向他们求教一些专业问题,总可得到满意的答复,不会因一问三不知而悻悻然。
鼓励参观 收费合理
在法国参观博物馆,一般均须购票。门券通常很小很实际,犹如一张卡片,甚至电影票,印得也不花哨,似乎显得“寒酸”",在用纸上也有点“抠门”。我想,也许他们并不认为票面愈大愈花哨、开价愈高,馆内的藏品份量就会随之愈加升值。
若按人均收入所占比例来看,法国博物馆的门券价并不算高。像卢浮宫、凡尔赛宫这样的极品博物馆,仅折合人民币七八十元,有的收费仅相当于一张巴黎地铁票。至于教堂、名人故居一类的博物馆,很多是免费供人参观的。譬如我们在韦泽莱参观的圣马德莱娜大教堂,建于12世纪,位列世界文化遗产,却根本不收门券。教堂在欧洲、在法国,是一种历史文化内涵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因宗教倡导的向世人的开放性,大都实行免费。然而另一方面,对博物馆、教堂和名人故居的日常管理和维护的费用开支却并不低,即使依赖有限的门券收入也是无法完全支应的,何况还有诸多免票。如此看来,法国人并没有将博物馆当作一项产业来经营,视为攫获经济收益的“摇钱树”,更未把它看成安置就业、搂钱发奖金的手段,而是真心诚意地作为展示和传播民族文化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注重其长远的社会效益。为此,他们不惜作出巨大的经济投入,重在维护,重在保养,重在传承。我们也看到有个别免费场所,同时又摆放着针对游人的自愿募捐箱,想来由此所得的只怕杯水车薪,但其深意更在提示公众为文物保护聊表寸心的意识。
法国人喜欢看博物馆,从老人到幼童。在法国的博物馆走走,你会发现,无论大小远近,无不观者踊跃,很少有门可罗雀的。若遇有名的大博物馆如卢浮宫一类,甚可达至摩肩接踵的地步。达维兰山煤矿博物馆虽地处阿尔卑斯山区,位置偏僻,却也挡不住很多法国人领着孩子远途赶来参观。一个民族见多识广,个人素质普遍高,不就是这么从小熏陶出来的吗?
法国人对文化是铭心刻骨、满怀痴情的,对博物馆的钟爱,惹人慨叹,他们恐怕做梦也不会想着借助申报文化遗产,以行招商引资、名利双收之实。在他们的心目中,文化就是文化,文化自然纯净无染、本该得到资助、扶持、养护,怎么可以靠其搭台,唱些别的什么戏码呢。这种对待文化的单纯、专注与执着,这种一根筋,我想,不正是我们睽违久矣、弥觉珍贵的东西吗!
中国旅游报2004-11-5报道(沈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