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文章:名胜古迹应重保护轻开发

来自:新华网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385

旅游景点是人开发的,但对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则是现当代社会才具有的理念。从这一意义上讲,现有的许多历史名胜古迹,早已开发过度了。换言之,我们对名胜古迹的保护工作,按说应当优先于(经济或旅游)开发工作,而事实恰好相反。

不久前,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发生了城墙坍塌事件,这无疑为我们的“过度开发”敲响了警钟。然而,有专家却在第一时间给出这是古代“豆腐渣”工程的结论。真让人有些啼笑皆非。且不说历经600多年的城墙,不能与当今那些还没有剪彩就垮塌了的大桥相提并论。问题在于,既然古城墙坍塌了,我们本可以引以为戒,检讨一下平时工作,是否存在重开发、轻保护的问题。现在倒好,反而将坍塌“责任”直接推给了古人。若依此思路,这城墙再坍塌几次,也换不来一个真正的教训。这重视名胜古迹的保护工作,恐怕就只是一句空话。

试想,意大利的比萨斜塔,一开始就是真正的“豆腐渣”。假如哪一天比萨斜塔真的倒塌了,佛罗伦萨当局以及文物官员,难道能轻松地说声———这是古代的“豆腐渣”工程吗?何况有关平遥城墙维护工作,据山西省文物局的专家介绍说,如果有完备的日常检测,古城墙的大面积坍塌是可以预知并及时维修的,现在的技术完全能达到这样的要求。

在片面强调GDP指标的大环境下,许多地方的经济开发和旅游管理工作,往往存在“重开发、轻保护”的倾向。从平遥城墙坍塌事件传出的消息说,今年该县门票收入超过了4000万元。而平遥县财政拨给文物局的钱,仅能维持日常的办公,文物局根本无法直接抽取门票收入用于城墙维修。与此类似,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景区的情形也是:石窟景区每年有5000万元的门票收入,可用于文物保护的资金不到10万元。

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文物和环境保护工作经常被忽视了。就景区而言,保护古迹和环境需要付出代价,而舍弃眼前的利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游客只是过客,哪怕举手之劳有时还嫌麻烦;旅行社的商业经营行为,则是此处不挣钱,挪个地方好了……如此一来,那些过度开发的古迹和脆弱的环境,自然得不到有效的呵护。

其实,名胜古迹历经岁月沧桑,乃先人们留下的不可再生的资源,我们对它所承当的保护责任,肯定要大于开发的要求。即使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角度看,搞好景区文物和环境保护,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否则,平遥古城倒塌了,龙门石窟损毁了,我们这一代以及子孙后代,还靠什么来搞景区的旅游开发呢?

福州晚报2004-11-23刊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