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民泉(中)
编者按:有着2200年历史的福建省会福州是一个地灵人杰的地方。城内有一片历史悠久并自古有着“闹中取静”之美誉的街区——三坊七巷。其始建于西晋末年,成于唐,是一个以士大夫阶层、文化人为主要居住民的街区。街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青瓦,结构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居于闹市而清雅幽静。其建筑艺术既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又因明清以来的名人故居众多,其独特的居住生态和建筑风格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是福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闽江文化的荟萃之所,被中外建筑界誉为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街区群落、一座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成为福州的历史文化名城标志性建筑。
福州人爱三坊七巷,而专心研究三坊七巷的专家、学者乃至普通爱好者也为数不少。其中就有这样一位因文物和工作而爱上三坊七巷、爱研究三坊七巷,研究到最后成为为数不多的三坊七巷“活字典”的人——周民泉。
为央视专题片《三坊七巷》当顾问
11月20日,中央电视台社教中心《发现∙探索》栏目年轻的编导李美忱一行数人风尘仆仆来到福州,他们此行专程为拍摄大型电视专题片《三坊七巷》而来。为了充分表现“三坊七巷”的深厚历史文化内涵,使之既好看又有深度,李编导急需一名精通“三坊七巷”的民俗顾问协助拍片,几经周折,最终选定鼓楼区文物办主任周民泉。有人问,全国研究三坊七巷的专家不少,为什么就选他呢?李编导答得很干脆:我的感觉不会错!
周民泉,50来岁,中等个头,油黑的脸庞饱经风霜,一双小眼睛又明又亮,平时话语不多,但是谈起“三坊七巷”就滔滔不绝,这是他给人的第一印象。周民泉的家就住在“三坊七巷”的南端,工作单位也在“三坊七巷”的安民巷,一年365天,他天天穿梭在三坊七巷中。了解他的人说,他热爱三坊七巷,而且把三坊七巷的历史文化研究当作自己的事业进行长年累月的研究,是个公认的“三坊七巷”知识问不倒的人。
教你了解三坊七巷的名人
周民泉研究“三坊七巷”颇有成果并引为自豪,他认为,“三坊七巷”的精华在于历史名人荟萃,在一块面积有限的地盘上聚集了至少70多位历史名人,是他们创造了“三坊七巷”的历史,造就了“三坊七巷”如今仍被人们叹为观止的历史建筑群。那么,这么多的历史名人摆在这里,怎么了解?他的见解既独特又实用,显然是下了一番苦功。他说,这里的名人可以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在中国历史进程有过重大贡献和重大影响的,堪称历史名人,如民族英雄林则徐、黄花岗烈士林觉民,著名思想家、翻译家严复,明抗倭名将张经等。第二类是历史上担任过重要军政官职的人物,如宋太宰余深、国子祭酒郑穆、御史中丞陆蕴,明礼部侍郎萨琦、户部尚书林津、应天府尹陈一元、巡抚梁章钜,清台湾挂印总兵甘国宝,民国海军总长刘冠雄、海军总司令蓝建枢、海军第一舰队师令陈季良等。第三类是名门望族,如住在宫巷的林则徐次子署渐江按察使林聪彝、长婿河南巡抚、刘齐衔、二女婿福建船政大臣、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沈葆桢,住在黄巷的清道光进士、湖北巡抚郭柏荫,五兄弟皆中举,在福州传为佳话,世称“五子登科”,解放军著名儒将郭化若是郭氏后代。住在文儒坊的清刑部渐江司主事陈承裘世家更为著名,其祖父清工部尚书、刑部尚书陈若霖,其父云南布政使陈景亮,其子清内阁学士、礼部侍郎、末代帝师陈宝琛任的官职都相当于当今的省部级,陈承裘7个儿子,一子幼夭,六个皆中进士或举人,科举制度在中国盛行一千多年,全国这样的家庭实属罕见,清廷为此专门赐了个匾:“六子科甲”。第四类是著名的学者、诗人,如唐代学者黄璞,宋嘉定状元郑性之,著名诗人广东四会县知县黄任、杨庆琛、张际亮、林昌彝,重修《福州西湖志》总纂何振岱,《福建通志》总纂陈衍,著名作家郁达夫、当代著名女作家谢冰心等。这些历史人物之间有不少还有姻亲关系,因为在封建社会联姻十分讲究门当户对。经他这样一分析,了解“三坊七巷”历史名人的脉络就清晰多了。
教你欣赏三坊七巷的魅力
“三坊七巷”的历史建筑怎么欣赏?他的理解是:动静结合,山水交融,藏景于路。
所谓动静结合,他认为,这些历数百年风雨留存至今的具有明清南国风格的建筑群是凝固的历史,向人们传递的是历史的信息和符号。然而,“三坊七巷”区域周围有福州内河“晋安河”缓缓流过,与坊巷大小道路一并构成了十分便利的水陆交通,一静一动,对称平衡,更适合人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劳作生活,于是,他们不断建设,逐步繁华,最终演变成为闽都历史上著名的高尚住宅区。
所谓山水交融,他说,“三坊七巷”内有特色的宅院园林比比皆是,如郎官巷的二梅书屋、黄巷的小黄楼、宫巷的刘齐衔故居和林聪彝故居、文儒坊的陈季良故居、衣锦坊的水榭戏台和光禄坊的光禄吟台等宅内园林无处不是精致考究的假山雪洞、亭台楼阁,鱼池廊桥,摩崖题刻,不少地方还利用丰富的地下泉眼来激活池水,这些风格各异的园林有的小巧玲珑,有的颇具规模,有的纯属人工精雕细琢,有的则充分利用了天然景物,都具有较高的欣赏和研究价值。
漫步“三坊七巷”之中,只要稍加静心留意,便能感受到“藏景于路、步随景移”的境界。坊巷中虽然因居民生活及不注意保护的原因而有不少后盖的建筑影响了整体面貌,但能够经历劫难而保留下来的一道道鞍型封火墙仍然很显眼。马头墙高达数丈,连接着高高翘起的鹊尾,高墙上灰塑着栩栩如生、形态各异的狮子、麒麟等猛兽的确让漫步巷中的人时有发现的乐趣。尤其是大宅院门前制作精美的屋檐、门罩、门斗和门厅,都在无声地显示着私家宅院当年的气派,使人仿佛走进历史隧道,怀旧的情愫不禁油然而生。
如果要想判断这些历史建筑产生的朝代,周先生也可以教你,不妨可以结合建筑的形态、材质、用材大小、梁架结构、斗拱雕刻等方面综合识别。他说,明代建筑的特征是相对低矮宽敞、屋面斜度平缓,斗拱等构件雕刻工艺简朴厚重,用材较大,这些特点在黄巷的郭伯荫故居表现得较为典型。清代建筑的屋面相对较陡,流水较畅,斗拱、月梁、驼峰、卷棚、锯花、替木、雀替、门、窗、户扇等建筑构件的雕刻更为精致,是为雕梁画栋,宫巷的沈葆桢故居就是明清建筑特点并存的典范之一。
成为“活字典”缘于一份责任心
周民泉年轻时就喜欢研究福州历史与风土民俗,但对“三坊七巷”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也只是一知半解,担任鼓楼区文物办主任之后,才经历了从不大懂到比较通的艰难过程。
1993年,福州市政府组织市政协有关领导来鼓楼区例行检查历史文化名城文物保护情况,重点地区是“三坊七巷”名人故居。那时,周民泉刚任区文物办主任不久,陪着领导挨家挨户地走,挨家挨户地看,来到黄巷二梅书屋,领导指着宅内阁楼的一个垂柱问道,“这叫什么?”周民泉不知道,愣住了,为顾及脸面,只好硬着头皮含糊地答道,“这是莲花雕件”,蒙混了过去,事后一直觉得很不是滋味。“不懂文物,还叫什么文物办主任?今天混过去了,明天怎么办?”他这样想道,“这不单单是为了应付场面,而是一门很有实用价值的学问,一定要想方设法把‘三坊七巷’的文化内涵弄懂弄通”。打那以后,他到处寻找资料,有事没事经常到图书馆、资料室转转,尤其是“三坊七巷”历史人物生平资料和记载明清时代建筑的文献,哪怕是只言片语,他都设法收集回家,张贴整齐分类整理起来。碰到专家,他就虚心请教,现场能记就记,不能记就回家凭回忆整理出来。有一次,与单位同事到浙江乌镇旅游,别人走马观花赏风景,忙着选购旅游工艺纪念品,而他却利用这个机会,到著名的乌镇民俗馆参观,因为那里有一个部分展出古代建筑木雕构件,单件陈列并附有文字说明,详细记载了每个建筑构件的工艺特点和作用,见到这些,他如获至宝,赶紧拿出笔记本画下模型并逐一抄录文字说明,有疑问的就向解说员详细询问,一直忙到天快黑民俗馆要关门了,他才带着收获喜滋滋地回到宾馆。就这样,他一步一个脚印,努力探索着“三坊七巷”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十几年坚持下来,渐渐地,“三坊七巷”活字典这个雅号被人们叫开了,许多国内外知名人士、各级领导来“三坊七巷”视察考察、旅游观光,都希望有他陪同讲解。
顺便说一句,周民泉不仅研究三坊七巷有成果,他的多才多艺也是远近闻名的。他年轻时曾正式拜名师学过讲评活和演木偶戏,还擅长创作评话和木偶戏的脚本。至今,逢年过节,福州乡下许多老人会慕名前来请他去讲几场评话。他创作演出的木偶戏《骄傲的狮子》参加过文化部主办的全国木偶部分省市调演,一举夺得剧本创作、木偶表演、道具制作等五项大奖。这些年来,他笔耕不辍,发表在各级报刊上的福州历史人物杂记就有百余篇,福州市委宣传部《闽都古韵》编委会特地请他执笔编写第一章“三坊七巷”及五区八县(市)历史人物与风景名胜文章三十余篇,这本书已由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出版发行海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