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一片神奇而富有魅力的土地,一处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的人间仙境。十年弹指一挥间,武夷山携“双世遗”国际名片,大踏步走向了世界。12月26日,本报记者(以下简称记)就武夷山市这十年发生的巨大变化专访了中共武夷山市委书记张建光(以下简称张)。
赢来“双世遗”世界金牌
记:您是从1996年起主政武夷山,见证了武夷山这十年发生的巨大变化。您认为,这十年,对武夷山来说,取得最突出的成绩是什么?
张:这十年,武夷山市走出崇山峻岭,走向了全国,并走向了世界。1999年1月,武夷山市捧回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金杯,标志着武夷山旅游业迈上了“国优”水平,走向了全国。同年12月1日,武夷山成功申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成为中国第4处、全世界第22处双遗产地,武夷山从此走向了世界。
记:1999年,武夷山申报“双世遗”成功,当时您任市长。武夷山举全市之力,拆迁、建设投入上亿元巨资,市民做出很大贡献和牺牲,现在回想起来,最让您记忆深刻、最感动的是什么?
张:武夷山申报世遗从正式启动到迎来联合国专家验收只用了8个月的时间,申报中最感动的是,我们老百姓那么支持申报世遗,他们迁出祖祖辈辈居住的家园,拆迁自己的房子甚至是新房,舍小家为大家,这种精神我归纳为“武夷精神”——团结奉献、奋发争先。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弘扬这种“武夷精神”。
记:记得当时您说过一句话“申报不了‘双世遗’,我们武夷山指挥部一班人可以去跳大王峰”,是什么样的勇气和信心让您说出这样的豪言壮语?
张:当时我立下这样的军令状,那是别无选择。《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规定:同一个项目只有一次申报机会,不得复议,我们没有退路,面临压力非常大,但我们很有信心。因为武夷山的景观、生态与人文符合世界遗产的价值标准,我们投巨资对景区进行保护和管理,而且申报工作得到上至国务院下至老百姓各方的全力支持,“上下同欲者胜”,最后,我们赢了。
世遗保护达世界先进水平
记:武夷山拿到“双世遗”金牌,有人说,金牌到手,也就是遭大规模开发、破坏之日,国内已有许多景区已有明证。您怎么看待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张:旅游开发与保护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有矛盾的地方,但不是不可协调。在美国,国家公园作为社会公益事业,保护经费由国家财政负担,而我国目前每年给119处风景名胜区的拨款只有1000多万元,这使得许多地方只能以山养山,但资源保护是前提,开发必须服从于保护,才能做到永续利用。
记:在“双世遗”保护上,武夷山做了哪些工作?
张:一是依法保护。在我国保护世界遗产的法律远不够完备的情况下,我们主动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出台了《武夷山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使名山有了“护身符”。二是科学保护。2001年武夷山建立了全国第一个世遗监测中心,随时对遗产地的大气、水质、生物多样性、古迹遗址等13项指标跟踪监测,同时导入ISO9002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以国际标准来保护遗产地。三是行政保护。2000年,将九曲溪上游两个伐木场划入景区管理,伐木人变成种树人、护林员;同时严禁上游开采矿石,关闭十几个采矿点;九曲溪、东溪上游扩建60万公顷公益林,区内严禁烧柴灶,实现了无烟景区。四是群众保护。让百姓从保护遗产资源中受益,从而自觉保护武夷山水,现在,滥砍乱伐等现象已基本绝迹,保护意识已融入百姓日常生活中。
记:今年,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在苏州召开,国家文物局世遗处处长郭旃对武夷山的世遗保护工作大加赞赏。
张:是的,郭旃说,我国的武夷山、龙门石窟、九寨沟以及布达拉宫,国际上公认其保护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现有世界遗产地30处,郭旃称赞的仅寥寥四处,我们武夷山位居其首。
“双世遗”带来巨变
记:前些年,游客反映来武夷山玩一天就够,留不住客人,那么,世遗五周年,武夷山发生哪些变化?
张:全国全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1998年申报世遗前,景区门票收入只有3000多万,今年将达到1.3亿元。从申报前只有少数景点,发展到现在的集风光、文化、民俗、生态、休闲、宗教游为一体的较为完善的旅游结构,大旅游格局初步形成。这些年,武夷山又投资3.27亿元启动世遗保护建设,硬件设施不断完善。武夷山还将建设国际会展中心、五星级酒店,我省首家山地高尔夫球场明年开杆,这些都说明武夷山旅游业的品味和档次在不断提升。现在,游客在武夷山停留的平均时间从过去的1天多升到2.2天。
“双世遗”带来的变化不仅仅体现在旅游业。由于经济实力增强,城市基础设施投入加大,人民的居住环境越来越好。来武夷山的不仅有游人,还有很多客商,武夷山成了一块投资热土,度假区一块土地曾拍卖到100多万元一亩。2002年武夷山市的经济发展评价位列全省第8位,比1998年的52位提升了35位,实现了进入全省经济发展十佳县市的目标。
记:这些年,武夷山宣传促销形式多样,如举办大型文化活动、体育赛事、借助央视平台(如《走遍中国》、中国企业营销攻略武夷论坛等)、香港《TVB周刊》封面女郎选美、七夕情人节旅游等,这些年,我们的经营理念发生哪些变化?
张:过去发展旅游是政府主导型,促销方式单一呆板,类似提篮小卖,效果不很理想。现在我们依靠市场,搞策划,想金点子,营造声势,吸引目光,游客纷至沓来,这些成功的促销说明,必须要按市场规律来发展旅游业。
全力建设国际旅游度假城市
记:武夷山提出要“建设国际旅游度假城市”,国际旅游城市如何界定?
张:国际旅游城市本质内客有三条,一是从城市旅游统计指标上看,具有国际化内涵的各种指标,如外国游客的数量、消费的比重等较大,且满意度较高,停留时间长等;二是城市旅游业的设施、娱乐项目、服务水平和服务标准等的国际化水准较高;三是经济实力较雄厚,经济总量、人均指标均高于一般城市水平。
记:朝着这个目标,武夷山应在哪些方面接轨?
张:按照上述条件,武夷山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今后几年,我们计划从建设现代城市、提升现代旅游、突破现代工业、发展现代农业、完善现代交通、建设现代文明六个方面,初步搭建现代化国际性旅游度假城市的框架。
大抓旅游工业,让工业不再“短腿”
记:过去,武夷山工业一直较弱,今年武夷山工业突飞猛进,全年对财政贡献可达2500万元,这对于全年一亿财政收入的武夷山来说是个喜人的气象,武夷山市发展工业是如何定位?
张:发展工业是贯彻南平市“突出工业、突破工业”的战略部署,也是武夷山市壮大实力的必然选择。去年非典期间,景区空荡荡的,旅游经济遭受很大影响,这促使我们总结经验,大力发展工业。我们发展工业的定位就是绿色、环保和科技型的现代工业,如旅游食品、笋竹加工、工艺品、服装等产业,政策可以再优惠,服务可以再加强,但环保的门槛不能降。
记:采取哪些措施来发展工业?
张:一是培育做大当地的民营企业,二是创建生态创业园,引办企业,同时,致力于发展高科技工业。前几天,我刚从浙江大学回来,目前浙江大学高科技园区已准备在武夷山设立分园,协议已经签订,1500亩土地的园区红线已划定,各项工作正在推进中。
发展工业让我们尝到了甜头,今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可达9.3亿元,对市财政贡献可达2500万元,占年财政收入的1/4,这绝不是个简单的数字,无论是旅游业还是农业,要想在现有基础上短期内对财政的贡献增加这个数,都是不可想象的。
记:在发展工业的同时,如何保证山清水秀,“双世遗”景区不受污染?
张:我们严把环保审批门槛,去年有两个投资额很大的化工、锂电池项目有意落户武夷山,虽然投资商保证不污染环境,但我们考虑再三,还是谢绝了。
让“隐去的半张脸”也光彩照人
记:今年卖得挺火的章敬平写的一本书《南平寓言》,写道“武夷山:隐去的半张脸”,作者诧异于武夷山农村的落后。作为市委书记,如何确保农民增收?
张:这本书我看过,确实,农村这“半张脸”是我们最看中的“半张脸”,也是最让人揪心的“半张脸”。我们提出要“打造实力武夷、魅力武夷、活力武夷、人民武夷”,最后落脚点是人民武夷,要让人民群众、农民朋友都富起来。
这几年,我们通过农村电网改造、路网建设、广电、饮水工程建设等基础设施投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调整农经结构,大力发展茶、烟、竹等产业,提升产品附加值;有十几个村直接发展旅游业来致富;通过发展工业来转移农村剩余劳力,推广工厂把车间办到村门口的模式,方便村民就业;同时,通过小城镇建设,提升农民生活质量。
武夷山农民人均年收入有3000多元,并且每年以8-9%速度在增长。我想,只要我们人往农村走、劲往农村使、钱往农村投,“不信春风唤不回”,农民朋友也一定能富起来。
抛出“橄榄枝”,高教园区落户武夷
记:2002年,武夷山划出万亩土地,投入3000万元启动资金,40天完成拆迁工作,并制订13条吸引高校办学的优惠政策,这样大手笔的决策是怎么出炉的?
张:八百多年前,理学大师朱熹在武夷九曲溪畔隐屏峰下创建武夷精舍这座被后人称之为“中国最早的私立大学”,执全国学术之牛耳。新世纪,武夷山迫切需要一所大学,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所以,我们敞开山门,抛出“橄榄枝”,让高教园区落户武夷,园区从开工到建成新生入学仅用了10个月的时间,再一次体现了武夷速度、武夷精神。
记:现在,师专校区已成为一个一千多亩的“大公园”,每拨重要客人必到高教园区参观,除了这些热闹景象,您认为一所大学给地方带来哪些方面的影响和变化;给武夷山对外交往带来哪些好处?
张:现在园区已有学生5000多人,带来了人气,拉动了消费。师专的学者教授对武夷山旅游业等各行业的人才培训、产业规划已有推动作用。而且高教园区的建设,使武夷山的城市布局发生根本变化,这里将形成一个现代化的新城区,将市区与景区连成一片。
目光再放长远些,园区的建成必将形成浓厚的人文氛围,提升城市品位,为招商引资、发展旅游业再添一块重筹码。
记:目前,除了师专落户高教园区外,还有哪些大学来洽谈入园办学和科研开发项目?
张:金源集团和中国农业大学联办的茶学院将落户武夷高教园区,办学合同已经签订。浙江大学科技园武夷山分园就建在高教园区附近。同时,武夷山本地的技校、旅游中专、中华职专将和其他学校联办一所大专,也将落户高教园区,目前,筹备工作正在抓紧建设中。
闽北日报2004-12-30报道(记者 罗勇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