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本市市民还是外地游客,都会发现厦门变得越来越美,不但新景点层出不穷,让游客多了许多新去处;老景点也不断推陈出新,增加新韵味。新年伊始,不妨走一走,看一看。
鼓浪屿:街头艺人添新景
新年元旦,10位街头艺人出现在鼓浪屿的大街小巷,成为一道流动的风景。许多游客忍不住驻足聆听,有些人还饶有兴致点歌。街头艺人的表演让上岛游客耳目一新,给新年增添了喜庆气氛。
这10位音乐艺人是去年年底在菽庄花园露天广场举行的音乐“擂台赛”上脱颖而出的。当晚,24位民间艺人或奏琵琶,或拉二胡,或吹笛子,或弹吉他……每位参加考试的人都使尽浑身解数。结果让人喜出望外,不但有配合默契的二人组合入围,而且还有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国家二级演员杨洋这样专业人才加盟。
选拔街头音乐艺人是鼓浪屿迎接票改的一项举措,此举旨在增添琴岛的音乐氛围、丰富旅游内涵。从游客的反映看,目的达到了。
中山公园:家禽珍禽喜安家
“营造田园风情、水禽增添乐趣。”在新年的喜庆气氛中,中山公园举行动物放养活动,一批从上海、青海等地远道而来的“贵客”——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鸳鸯、黑天鹅等在公园安了家。此前,中山公园内湖已经放养了赤麻鸭、斑嘴鹈鹕、斑头雁、绿头鸭等8个品种、400多只。加上此次放养,公园的家禽、珍禽总数达到了500只。
这些活禽的放养,使中山公园增添了生趣,昔日平静的公园显得热闹多了。湖内水波荡漾,轻舟与鸭鸟同游,人与动物和谐相处;岸上游客赏鸭拍照,体验难得的乡村美景。
鸿山公园:“鸿山织雨”天天见
路过鸿山脚下,看到昔日狭窄、迫仄、破败的山门已经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宽敞的广场,鲜艳的花草,飞流直下的瀑布,还有虚无缥缈的雾气——消失已久的“鸿山织雨”景观又回到人们的视野里,而且无需等待下雨时节才能见到……
由于时代的变迁,地形的变化,鸿山公园渐渐“苍老”了,为老厦门人津津乐道的著名景观“鸿山织雨”也渐渐消失了,令见过此美景的人扼腕叹息。前年年底,鸿山公园大门开始改造,再现这一景观成为改造工程的重中之重。通过40米高的瀑布落差,形成瀑布景观,加上水景喷雾,产生朦胧雾气,达到“织雨”奇效,从而让游客又体验到了久违的美景。
去年改造完工后,山下夜景与山上夜景联为一体,十分和谐。站在山上,厦鼓美景尽心眼底,美哉妙哉!
仙岳山公园:凭栏临风尝美食
仙岳山公园新建了两座观景亭,一座单层,一座双层,造型新颖别致,小巧玲珑,为仙岳山添了道景观。在观景亭上凭栏临风,赏山上松涛阵阵,看山下万家灯火。
山上的美食街也正在建设之中,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其中80%在室外,将设立素食区、民间小吃区、海鲜区、料理区。美食街将于春节前投入营业,届时,游客都能找到自己的“最爱”,一边尝美食一边赏美景。当然,如果不喜欢小酌划拳,亦可以点一壶香茗,当一回道骨仙风的雅士……
万宝山:一盘狗肉香满园
如今,山珍海味在宴席上已不是什么稀罕之物,也不是善吃会吃的人最高追求,最为人称道的恐怕也不是宫廷御膳,而是独具特色的民间风味。说来或许你不信,有客自远方来,为一道狗肉。客从哪里来?从福州来。客到哪里去?到万宝山观光果园。这是最近记者到集美区文体旅游局采访时听说的新鲜事!
位于灌口的万宝山观光果园,推出的农家宴备受游客的欢迎。席上之物鸡鸭鱼全是园中所养,绝对的“土”。宴席中新增的狗肉煲,是园主沈青云的“看家菜”,最近刚刚推出,广受食客“拥趸”。20多年前,他就是凭着卖狗肉发家的,每天能卖掉4只,在不大的灌口镇这可是不小的量了。
20多年前吃过老沈狗肉的人至今都难以忘怀,每次遇到老沈都会“讨要”。盛情之下,老沈只好“重出江湖”。说起制作这道美食,老沈可是不敢详言,只说了个大概。首先选材很重要,要选黑色的壮年土狗,用桂皮、当归等药材作佐料;其次是火候的掌握……当年狗肉一上灌口街,满街狗肉香;如今狗肉一上席,一盘香满园。难怪会勾起许多人的食欲……
华侨博物院:绝代风华今胜昔
整修一新的华侨博物院在新年到来之际向游客重新开放。
走过40多年历程的华侨博物院由于年久失修,部分地方成为危房,有关部门决定闭馆大修。闭馆以前,一、二楼为华侨历史陈列馆,三楼为自然馆。重新“梳妆打扮”后,对一、二楼的展览理念、内容进行了更新,三楼成为了“陈嘉庚珍藏文物”展厅,自然馆被移到侧楼的三楼。
走进博物院一楼大厅,通过新增的多媒体电脑查询系统,展馆的内容一目了然。一楼展厅有一幅巨大的华侨史浮雕壁画,中间写着四个灰白色的大字:“华侨华人”。包括二楼展馆展出的都是这个主题,有“走出国门”、“侨民公民”、“辉耀历史”三部分内容,共计300多幅历史图片、200多件文物实物,还配以逼真的模拟场景,栩栩如生,让游客仿佛再见华人华侨海外创业,在当地“生根开花”的历程。
狐尾山公园:十九层塔楼观景
夜幕降临了,从白鹭洲远眺狐尾山,只见一个如蘑菇状的物体熠熠发光,在夜空中格外璀璨夺目——这是气象雷达科普站。不久的将来,市民将多了一个好去处。
爬上狐尾山,登上气象雷达科普站19层的塔楼,厦门美丽风光一览无余。这座投资数千万元的气象雷达科普站定位为四大功能:气象业务、科普教育、旅游观光和夜景工程。塔楼上可以登高望远,极目“楚天舒”。塔楼下可以体验“气象”,楼下左侧的青少年天文气象馆,设有天文展馆、气象展馆和天象放映厅,游客可以借助声、光、电、磁、电脑等新技术,探访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天文气象。
《海峡生活报》1月11日报道,记者 陈聪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