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文章:饮食文化——年味四品 

来自:福建旅游之窗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412

年糕

年糕大概是许多山里人家的年货必备品。年糕、年高,音谐意同,取个吉利。山里人家在腊月底就开始准备打年糕了,先洗好舂年糕的石碓子和舂杵。滔好一木桶的晚季糯米,上锅蒸熟,用清水激冷以减少米的黏性,下碓舂至成团,还要不时加入一些香榧子粉和黄豆末、炒熟捣碎的花生末。有的还要添加一些用萝卜丝染成的色丝,红红绿绿的,掺进米团中,舂好的米团上案板压成厚厚的年糕。过年前,左邻右舍互相送上一块年糕,互致祝福和吉祥。

年糕做好后,撒上红枣和花生仁、椰丝或莲蓉。大人一声吆喝,上—年—糕—啦!孩子们一拥而上,抢着那最大块的年糕,这叫抢年糕(年高)。就着手拿着粘腻热乎的年糕,大口大口地吃着,吃到花生或红枣、椰丝、莲蓉的人一声惊呼:我吃到花生啦!大人问:黏不黏?小孩回答:黏—!呵呵,我长高啦!

腊肉

在过去,腊肉是山里人最为奢侈的年味了。山里人穷,一年吃不上几次肉,年末杀了年猪,一下子吃不完,就做成腊肉,挂在屋檐下,让风吹得酱红色,直到肥肉部分变黄变透明为止,来年一直吃到秋末。现在日子好过了,天天锅里离不开肉,吃腻了鲜肉,就想起了腊肉的美味了。

腊肉选猪腿肉部分,带点膘,先下盐缸里腌上数日,取出,放于松枝火上烤至半干,肉呈酱红色,膘变细透明。再一串串挂于屋檐下风干。那颜色越来越深,色泽越来越暗,乃至成棕褐色。山里多尖笋,四季皆可食笋。年关将至,割下一条腊肉,用热水洗浸松软,再切丁,和冬笋、青椒一起入锅急火煸炒,红的是腊肉,黄的是冬笋、绿的是青椒,煞是好看。味道之鲜美自然无法形容。

红糟鱼

山里多溪、塘,山民往往在溪塘里养鱼,大青鱼、花头鲢、鲤鱼、鲶鱼,等等。山民过年喜吃鱼,讨个年年有余(鱼)的彩头。年鱼通常选花头鲢,剖杀洗净后,抹上红薯淀粉,下锅炸成弯曲状,可立放于桌案上,鱼嘴里放上一撮染红的粉丝做成的莲花,盘底垫上一片干荷叶,再通体抹上红酒糟和花椒盐,在供过年神之后,再下锅加上红辣椒丝、酸醋和水淀粉勾芡,再上盘,红红的鱼体,喷香醉人,酒味、醋味、香辣味……吃得一家满头汗水,心里暖融融的。

留下鱼头鱼尾不动,直到大年初一,这就叫连年有鱼。

芝麻糖花生酥

山里的芝麻黑又亮,像漆一样黑,星星点点,经过热锅煸炒,散发着诱人的香气。供年用的饴糖是用发芽的大麦和糯米混合磨成浆,滤渣入锅慢火熬成金黄的饴糖,再把化开浆的饴糖浇进炒熟的芝麻里,慢慢用筷子搅成圆球状,就是芝麻糖。花生酥的做法与芝麻糖相似。只是多了些爆米花相拌。

圆圆的芝麻糖和方方的花生酥,放在果盘里,和瓜子、糖果,成为过年必备的零食。大人吃了芝麻糖,年老豁着牙,含糊不清“好西(吃),好西(吃)”,小孩子吃得粘掉了奶牙,也豁着门牙洞对着老人笑:“哈哈,阿公贪吃芝麻,粘掉了牙!”阿公回道:“小伢仔,你才贪吃呢,小心粘掉了牙,成了阿公的模样!”

福建日报2005-01-26刊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