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泉州“海丝”文化节(闽台文化汇展)暨第八届中国(泉州)国际南音大会唱将于2月22日(农历正月十四日)至2月25日(农历正月十七日)在历史文化节名城泉州隆重举行。本次活动由国家文化部外联局、福建省文化厅、泉州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音乐学院协办。
本次活动的宗旨是: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推动“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和中国泉州南音申报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活动,增进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扩大和提升泉州“最佳中国魅力城市”的影响力。同时,在文化节中突出闽台文化同根同源主题,充分展示闽南、泉州与台湾相同的民俗、戏曲文化的特色,促进海峡两岸文化、经济的交流和合作,大力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促时泉州旅游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活动内容包括:
1、开幕式:“泉州闹元宵——‘闽台文化艺术汇展’表演踩街”。时间:正月十五日晚19:30在丰泽商城广场举行。踩街路线:商城广场南出口——丰泽街——田安路——泉秀路(结束)。参加队队伍:海内外40支南音社团、泉州所属县(区、市)的13支民俗表演队。内容分四个篇章:一、千年古乐;二、宋元南戏;三、民俗风情;四、少林雄风。踩街结合燃放焰火,以再现古港“光明之城”火红景象。
2、正月十六晚19:30在泉州影剧院举行共一轮明月中国泉州南音荟萃专场晚会。由参加第八届中国(泉州)国际南音大会唱的海内外南音社团参与,中国音乐学院和泉州南音团为主负责组织演出。
3、南音交流会唱:南音社团分赴鲤城、华侨大学、泉州师院、老年大学、西隅小学、市区南音社交流;分组到市高甲剧团、市艺术馆、鲤城区文化馆的剧场会唱。
4、2月24日(正月十六)上午9:00,举行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奠基仪式。地点在泉州西湖环城路边。该项目总投资1.8亿元人民币。
5、举行“诺林杯”海峡两岸元宵花灯电视大奖赛、花灯展、灯谜竞猜等。元宵期间在市区府文庙举行花灯展、在市区中山路等主要路段悬挂传统花灯、并举办灯谜竞猜。2月25日晚(正月十七),在清濛诺林商场,由泉州电视台和泉州、厦门台商协会联合举办海峡两岸花灯电视大奖赛评比,第一名将小汽车。
6、海峡两岸戏剧汇展。由台湾、泉州、漳州的木偶、歌仔、高甲戏团同台演出。
7、2月24日(正月十六)上午9:00在府文庙举行郎君祭拜仪式;9:40在泉博馆(新馆)举行南音博物馆开馆仪式,展示发祥于泉州并流播闽南及东南亚等地的南音的丰厚底蕴及艺术魅力。
8、2月25日(正月十七)晚上7:30,中国音乐学院在泉州影剧院举行《中国优秀民乐专场音乐会》。
9、“海丝颂”文艺采风暨迎新春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主要展示“海丝”名胜古迹、民俗民风、历届文化节的活动盛况,以艺术和文学的手法再现“东方第一大港”泉州“刺桐港”独有的古港雄风和空前的繁荣景象,展现泉州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杰出成就,讴歌泉州人的聪明才智和非凡的创造力。
10、其他庆展活动:民间歌吹漫步、2005年中国(泉州)品牌服装峰会、泉州旅游推介会、万名外来工泉州“海丝”景点元宵免费旅、浙江百部自驾车泉州元宵旅、元宵书画展、旅游工艺品现场制作展演、锦绣庄民间工艺园奠基、泉州(晋江)第三届摄影艺术节、泉州师院侨建系列工程剪彩等。
11、所属县(市、区)、社区主办的春节、元宵期间的其他庆祝活动。
参加的社团有境外:印尼、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日本,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北共18支南音社团和台湾的木偶、歌仔戏剧团;中国音乐学院阵营强大的民乐团;厦门、漳州、三明三市的5支南音代表队;泉州市21支南音;泉州市的13支民俗踩街表演队。
泉州闹元宵——‘闽台文化艺术汇展’表演踩街 (组图)
泉州是古代“海上丛绸之路”的重要起点。远在唐朝,泉州与扬州、广州、交州齐名,成为我国海外交通的四大港口。北宋时期,朝廷就在泉州设置了“掌蕃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以来远人,通远物”的市舶司(相当于现在的海关)。南宋时期,泉州与58个海外国家和地区有频繁的贸易往来。至元代,泉州的海外贸易空前繁盛,成为“梯航万国”、“舶商云集”的名城。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和摩洛哥人伊本巴图泰都在他们的游记里记载了这个因栽种刺桐树而得名“刺桐城”的繁荣景象,称这为“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的世界大港”、“光明之城”。也是在这个时期,完全不同的信仰与文化,咫尺之间却和平共处,甚至融合生发出全新的文化样式。除了伊斯兰教、佛教、古印度教、古基督教、犹太教,这里还有已消亡的摩尼教的难得证物,泉州因而有了“世界宗教博物馆”的美誉,也使泉州拥有众多十分珍贵的有关海上丝绸之路的文物古迹。在2001年,泉州市政府正式以“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到目前为止已被正式列入申报“世遗”预备名录。泉州还连续举办了三届中国泉州“海丝”文化节,大大提高了对外知名度。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南音植根于闽南泉州,世代传唱,被誉为“中国古典音乐的明珠”、“中国音乐史的活化石”。它典雅优美,情韵深沉,独具魅力,千百年来广泛流传于泉州一带闽南语系地区,深为闽南侨乡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并远播到台湾、港澳和东南亚等地,成为海外侨胞和港澳台胞世代珍视、竞相传唱的乡音。自1981年以来,已在泉州举办过7届海内外南音大会唱,充分显示南音这一艺术奇葩充满活力与生机。在国外,南音被誉“东方古典艺术的珍品”,“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中国民族音乐的根”。由于它保存着丰富多的古代音乐文化遗产,因此成为极为珍贵的民族音乐珠宝,引起了各国学者、专家的关注与重视。许多专家认为,研究南音,对于文化交流史以及古代汉语,都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南音的演奏活动在闽南侨乡十分流行,城镇乡村时常闻丝竹管弦之声。据不完全统计,泉州所属各县(市、区)共有南音社团500多个,专业团体有“泉州南音乐团”,此外在晋江、石狮、南安、惠安、泉港、安溪、永春、德化等地,还有许多业余南音研究社、演出队,形成颇为可观的艺术阵容。
泉州与台湾一水相隔,一衣带水,地缘最近,语言相通,习俗相同,突出地表现为“八缘”关系。1、地缘关系。两地同属于一个海峡大陆架盆地,双方的山脉走向,地貌特征,生物性状,气候形势等,都基本相同。2、史缘关系。从史缘关系看,台湾的早期历史,不仅直接隶属泉州地方政府管辖,而且其文化教育(儒学为主)和社会习俗及开发史,均与泉州社会的发展史联系一起。3、血缘关系。泉台远古先民同一种族,台湾的最早居民是通过闽台大陆桥流涉台湾的闽越人。以后台湾的绝大多数居民,都是自宋元明以来从大陆移居过去的汉人,其中主要是泉州人。今天,台湾2300多万人口当中,仅泉州、漳州人后裔的就占了80%。4、神缘关系。泉台两地文化的渊源关系,体现最直接明显之一的是神缘关系。在泉州有什么神有什么庙,在台湾亦几乎有什么神什么庙。5。文缘关系。泉台在文缘的密切关系上表现有多方面:其一是语言,两地同腔同语。其二是文学艺术。台湾有许多文著作是出自泉人之手。其三是戏曲艺术,泉州的许多戏曲艺术大多传播至台湾。尤其是泉州的古乐南音,在台湾广为流布。其四是科教文化。移居台湾泉人为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6、俗缘关系。一些民间信仰对关帝爷、土地神、妈祖、王爷等等的崇拜,在两岸间均形成共同的信仰习俗。台湾的民间节日,如春节、元宵节、妈祖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除夕节等主要节日均与大陆相同。7、物缘关系。大批泉州移民把很多大陆的先进生产技术也传到了台湾。如安溪种茶、制茶的技术、惠安崇武渔民的海上捕捞技术、泉州的造船技术、惠安的石雕技术,南安金陶的编草席技术等等。此外,台湾的民居建筑、宗教建筑居多是仿泉式的。8、商缘关系。泉州人讲究“爱拼才会赢”、“输人不输阵”的精神。而台湾同胞中有许多祖籍是泉州人,他们在七八十年代创造了“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奇迹,不论从直接上还是间接上,都与整个社会及民间的这种精神风格联系在一起。
历届的海丝文化节都突出一个不同的主题。第一届突出泉州民俗文化,第二届突出的是民系(闽南)文化,第三届突出的是“海丝”国际风情,本届“海丝”文化节,基于闽台、泉台这种密切同源同缘的关系,重点突出闽台文化这一主题。在开幕式的文艺踩街表演中,将以艺术的手法表现两岸共同的民俗;2月24日举行的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奠基仪式,将建设一个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对台宣传的重要窗口;同日下午举行的海峡两岸戏剧展演中,来自台湾的歌戏团、布袋戏团将与泉州高甲剧团、木偶剧团同台联袂演出;而首届海峡两岸元宵花灯电视大奖赛、花灯展、灯谜竞猜更是汇粹了海峡两岸元宵花灯的精华。
第四届泉州“海丝”文化节(闽台文化节汇展)暨第八届中国(泉州)国际南音大会唱活动,内容丰富,极具闽台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