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区朱泾镇11个行政村积极探索乡村“微治理”模式 村村“三堂一室”“家门口”化解矛盾
通讯员 殷洁如 记者 黄勇娣
“一个国庆假期卖了2500多元,相当于我一个月的退休金了。”国庆期间,位于朱泾镇待泾村的“花开海上”生态园宾客盈门,村民黄阿姨自留地里的菜也跟着“供不应求”。
这得感谢村里的几位“老法师”。国庆前夕,村里的几名“老农户”瞄准商机,开始在园子外物色好位置。村委会为确保假日期间的景区安全,提前与“花开海上”沟通,议题之一就是安排好农民的设摊问题,“老法师”们各抒己见,提出划定设摊范围、组织巡逻值守等提议。国庆期间,“老法师”们还成了临时市场的管理员。
眼下,“三堂一室”已成为朱泾11个村的标配,村民们商点子、共决议,“老法师”们驻村普法、解心结,让乡村变得更加和谐、幸福、有活力。
建言堂:村民事村民议
“看!我们这条埭漂亮哇!住在这里感觉非常幸福。”在待泾村蔡家楼埭,村民陈阿婆高兴地说。
作为朱泾镇首批“三堂一室”微自治模式试点村,“网红村”待泾村经过一年多试点,已推动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实现村民的事村民说了算。
针对村民反映蔡家楼埭环境“脏乱差”的问题,待泾村召集村民到村民建言堂共同商议,提出10余条优化人居环境的建议,并形成埭头公约,最后通过村民会议形成《待泾村人居环境整治积分制实施方案》。
如今,蔡家楼埭按照埭头公约,实行村民“一户一周”的轮岗值日制度,环境焕然一新。根据积分方案,在环境卫生、垃圾分类等五个方面均拿满分的村户,可获得月度与年度奖励,如此大大提升村民自治的积极性。
“在建言堂里,村民可以畅所欲言,大家有了实实在在的参与感。”待泾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彭雷辉表示,村民建言堂不仅实现“村民事、村民议、村民理”,也让乡村治理由过去村干部单打独斗转变成村民群策群力。
议事堂:碰出“金点子”
朱泾镇在11个村均建立“乡贤议事堂”,邀请能人贤士参与乡村治理,共同商议出有利于村集体发展的“金点子”“新路子”,营造乡贤参与、共建共治的良好氛围。
温河村新民小区由村北部三十万伏高压项目迁建而来,因为规划原因,小区内农户的自留地都不多。随着土地减量化工作推进,新民小区东侧恰好有了一块面积约8亩的闲置土地,小区内的村民纷纷提出是否可以划为自留地,但对于如何划分,大家拿不定主意。
退休村干部杨再水提议,用抽签的方式解决划地问题。根据商议,整块闲置土地被划分成60余块,每块地标上数字,每户派一位村民进行抽签,抽到哪个数字就选哪块地,最终顺利解决问题。
无独有偶。在最近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五龙村也充分发挥乡贤力量。6名有经验的老书记、老厂长、老会计坐镇“乡贤议事堂”,大家提议把原本违章建筑拆下来的砖头瓦片利用起来,既可以解决垃圾堆放问题,也让建筑废材换个地方变成新风景。“五龙1组那里新建成的亲水平台,在建设过程中就使用了许多建筑废材。”五龙村工作人员陆鑫磊表示,下一阶段,村里还打算用完整度较好的废弃砖瓦,对爱五路、吕新路两侧农户的“小三园”进行装饰。
法治讲堂:培养“明白人”
“现在生活水平高了,大家钱包也鼓起来了,骗子就盯上了一些老年人……”近日,在大茫村“惠泾彩”法治讲堂,一场题为“法律让我们有尊严地老去”的法治讲座正在进行中,金山区社区学校的老师杨正辉为村里的老人们作普法宣传。像这样的法治讲座,大茫村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办一场。
除了定期举行讲座,大茫村还利用小喇叭、电子屏、横幅、社区民警走访及村民微信群等方式,推进普法教育,延伸普法“最后一公里”。据统计,两年来,大茫村信访上访“零记录”、电信网络诈骗“零发案”、刑事案件“零发案”。村民自治水平和法治意识大幅提升,“幸福大茫”的理念逐渐渗入每个村民心中。
朱泾司法所所长何伟介绍,近两年,法律顾问、法官等走入田间埭头,讲授宅基地纠纷、赡养老人、遗嘱公证等内容,对村民而言非常实用,希望可以培养更多“法律明白人”。
调解工作室:及时解决矛盾
日前,金山区朱泾镇新泾村一户村民翻建房屋时,不慎压坏另一村民家的自留地和农作物,两户村民因赔偿问题争吵不休。经“老法师”调解,建房的村民从自留地中暂时划出一块补偿给受损村民,待房屋翻建好后再归还,双方当场握手言和。
待泾村作为朱泾镇推行“三堂一室”微自治模式的先行村,仅“老法师”调解工作室,近一年里已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近100例。“‘老法师’调解工作室的调解员,多为村里威望高、善调解、懂法律、明村情的老干部、老党员等,深得村民尊重和爱戴。”朱泾镇综治工作中心党支部书记胡为民说。
朱泾镇有关负责人说,“三堂一室”微治理模式的运行,推动了乡村治理同乡村社会稳定有机结合,使农民真正成为乡村治理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