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没头脑和不高兴之父”任溶溶逝世 留下满纸笑意和不老童话

来自:解放日报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322


  记者  施晨露
  他是“没头脑”和“不高兴”之父;他翻译了《夏洛的网》《安徒生童话》等世界儿童文学经典,总字数逾千万。他是“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的先驱者”。昨晨,著名出版家、作家、翻译家任溶溶在上海逝世,享年100岁。
  任溶溶,本名任以奇,1923年5月19日出生在上海。1942年,任溶溶发表第一部翻译作品。文学翻译生涯的80年中,他翻译过伊索、科洛迪、安徒生、普希金、马尔夏克等作家的作品,《木偶奇遇记》《假话国历险记》《长袜子皮皮》等经典经他译介后为中国小读者所熟知。任溶溶从事儿童文学创作70年,20世纪50年代发表了广受读者欢迎的《没头脑和不高兴》《一个天才的杂技演员》等作品。去年4月,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任溶溶译文集》(全二十卷)。
  任溶溶曾说:“我翻译许多国家的儿童文学作品,只希望我国小朋友能读到世界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只希望我国小朋友能和世界小朋友一道得到快乐,享受好的艺术作品。”任溶溶译过各种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他觉得“最有成就的是翻译儿童诗”,后来自己创作儿童诗,也是“长期翻译外国儿童文学,学到了不少东西,入了门的结果”。
  在任溶溶看来,儿童文学翻译有一个特点,就是读者对象十分明确,是孩子。儿童文学作品是给儿童看的,文字自然浅显,不过也有它的难译之处,就是作者为了吸引或逗小朋友,常常玩些花样,最多的就是玩文字游戏。任溶溶说,给儿童看的书不比给大人看的书,不能靠加注解来解决问题,所以只能把外文的文字游戏设法按原意变成中文的文字游戏,使小读者从译文中得到外国孩子从原作中得到的同样的乐趣。
  任溶溶最受孩子们欢迎的作品之一《没头脑和不高兴》,他只花了半个小时创作。当时在出版社担任编辑的任溶溶,经常要去少年宫给小朋友们讲故事。他本来讲的都是翻译过来的外国儿童故事,讲着讲着,自己脑子里也开始形成一些儿童故事。1956年1月,《少年文艺》编辑向任溶溶约稿。任溶溶来到南京西路的上海咖啡馆,要来一杯咖啡,铺开稿纸,奋笔疾书。他曾回忆:“角色都从生活中来,自己就是那个‘没头脑’,常常糊里糊涂的。‘不高兴’嘛,我的孩子有点倔脾气,叫他做什么,他就会说:‘不高兴!不高兴!’有一次,在少年宫和小朋友待在一起的时候,这个故事竟然自己就跑出来了。小朋友们特别喜欢,后来出版社也听说了,他们就让我写下来,我在咖啡馆里半个钟头不到就写出来了。”
  作家、诗人高洪波说:“任溶溶先生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是真正的、不老的童话,他用自己的生理年龄证明儿童文学工作者社会年龄和心理年龄,乃至事业年龄拥有两个非凡的字——年轻。”
  儿童文学作家张弘回忆:“任老曾说,童年的主旋律是快乐,人生的主旋律也应该是快乐。他的一辈子谱写着快乐的主旋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