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影像报告判断椎管肿瘤实为“伪影”,现代医学局限无法避免 仪器也会走眼,责任心永不过时

来自:解放日报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301


  记者  顾泳  黄杨子
  近日,一篇题为“伪影”的文章在社交媒体转发传播,称年过半百的女患者因频发腰痛、右脚发麻,辗转多家三甲医院被诊断为腰椎椎管肿瘤,直至前往市六医院、华山医院,才被认为是“伪影”,并非肿瘤。女患者最终选择相信后者说法,时至今日已8年有余,定期理疗后并无大碍。
  “伪影”算是误诊吗?精准仪器下,怎么也会看走眼?
  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卫生技术评估研究部副主任何达说,随着人类对疾病整体认知的不断提高,患者健康素养的大幅提升、医学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检查、检验、影像等医学技术高度发达,大部分疾病的误诊率已显著下降。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误诊彻底消失。
  当前,误诊率高的疾病主要为发病率较低的疾病(如罕见病),以及症状相似的各种疾病。“此次提到的CT报告中出现‘伪影’,被多名三级医院专家误判为‘椎管肿瘤’,这是典型的不同医师对同一份影像检查材料得出的不同结果。原因就是认知水平不一致,再往深了说,就是经验多少不同。”CT报告上的“黑影”,颜色的深浅、位置等都会影响医生判断。
  何达说,尽管文中女患者在多家医院被诊断为椎管肿瘤,但此前出具的影像学报告只是参考资料,后续还需更细致的检查,其实是不存在误诊的说法。
  记者多方证实,最终判定为“伪影”的华山医院医生是我国放射领域著名专家耿道颖。8年前,耿道颖看到女患者腰椎核磁共振上有脑脊液流动造成的伪影,它看上去像个肿瘤,但实际并不是。这样的甄别,最终明确了患者的疾病性质。
  耿道颖弟子、华山医院放射科主任医师尹波直言不讳,高精尖医疗仪器再发达,现代医学仍有局限性,这是没办法避免的。作为典型的经验科学,医生临床技能、经验积累对疾病判断仍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看病问诊大有学问,尹波说,老师问诊非常细致,常会从患者的典型症状入手,聊到为何出现症状、家庭关系、亲子关系、夫妻关系等,医患间建立类似亲人般的信任,很多时候,谈话中的“蛛丝马迹”就可能对疾病诊治派上大用场。
  除却高度责任心,耿道颖经验极其丰富、基本功非常扎实,也是值得学习之处。尹波介绍,老师专门开展解剖学博士后研究,只为更清晰了解人体正常组织结构,临床中比对“正常与异常”的片子。基于广阔知识、丰富经验,才有底气做出“椎管肿瘤其实是‘伪影’”的结论。
  尹波说,行医的经验总结与积累、高度责任心,无论何时都不过时。以华山医院放射科为例,科室已连续25年举办授课培训班,同时加入中国医学影像联盟,与130余家医疗机构同道一并,帮助青年医生短期、快速积累大量影像诊断经验。
  其次,利用好人工智能等技术,也可实现高效精准诊断。“一名医生每天看近10小时几百张片子,读片的准确率确实会打折。”尹波说,这为人工智能应用带来更大空间。
  而面对临床误诊,医院和医生也应承担相关责任,以此保障患者权益。何达表示,近年来问世的“医责险”,将为医院和医生误诊操作等完成保险功能,从框架上督促医生减少误诊率,确保医疗行业形成良性发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