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一则建议被普陀区人民建议征集办摘报,并获区相关领导批转 中小学生描绘可亲可读“苏河水岸”

来自:解放日报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86


  记者 栗思
  “老师们好。”门还没完全打开,一声爽朗的问好已传来。开门的小朋友,是马上要过11岁生日的吴逸凡,目前就读于上海市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不久前,他联合两名中学生车予诺、张一然提出《关于让“苏河水岸”更加可近、可亲、可读的建议》,被普陀区人民建议征集办摘报,还获得区领导肯定,要求相关部门予以研究。
  秉持“最大程度还河于民、还景于民、还绿于民”的原则,苏州河沿岸滨河空间建设向来重视人民的声音。今年,普陀区统筹规划21公里岸线工业遗存、景观绿地、苏河驿站等元素,要将其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游、宜乐的现代生活示范水岸。3个中小学生的独特视角,提供了不少“金点子”。
  参赛激发“金点子”
  吴逸凡居住的小区紧邻苏州河一处河湾,站在家中窗口远眺,两侧河景尽收眼底。“我从小生活在这里,对这一片很熟悉。”近一年来,他每次去楼下,都会发现岸边一处建好的驿站大门紧锁,而前来苏州河边游玩的人却与日俱增,“给行人提供休息的地方建好了,不是应尽快开放吗”?
  小吴向爸爸说了自己的想法。当时恰逢第二十届全国中学生水科技发明比赛上海赛区初赛开始报名,爸爸便建议小吴进行一个小课题研究,探究岸线贯通后黄浦江、苏州河的滨岸公共空间还有什么可以进一步改善的地方。随后,吴逸凡和爸爸好友的孩子车予诺、张一然一起组成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对黄浦江和苏州河两岸进行调查。
  “苏州河滨水植物比较单一,景观效果不太明显,夜鹭、白鹭这些常见水鸟也看不到。”对于自己观察和思考的成果,吴逸凡记得格外清楚,“华东政法段只有靠长宁区一侧有出入口,普陀区居民过去要绕远路”。除了实地走访,科学调研也同步进行,“水体环境、植被生长环境这些也要评估”。不过,这些测量涉及不少仪器,吴逸凡年纪尚小不会使用,常常给哥哥姐姐打下手,“每次出去,我都能学到很多”。
  设计一套便捷打分的亲水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专业仪器测量水环境的溶氧量、实地走访观察河岸生物种类和栖息环境……在父母指导下,历时3个多月,3个中小学生的调研逐渐丰富起来,并形成《岸线贯通背景下进一步提升“一江一河”滨岸社会服务功能的建议》调研报告,获得第二十届全国中学生水科技发明比赛上海赛区初赛实践调查类二等奖。
  一起谋划城市未来
  由于内容涉及普陀区苏州河滨岸空间建设,这份调研报告也被同步提交给普陀区人民建议征集办。很快,普陀区人民建议征集办留意到这份建议。
  “建议征集办的阿姨打来电话,让我们文字改得更‘好读’一些。”提到“修改”建议,吴逸凡稚嫩的声音中似乎还有几分不解。原来,获奖的调研报告里,囊括了河岸现状、科学数据、改进建议等多方面内容,但因为是参赛,报告的科学属性更强。为此,普陀区人民建议征集办副主任廖春燕特地联系学生和家长,“有很多专业术语,是不是能改成更加通俗易懂的语言,提炼几个重点?”
  这一要求,对吴逸凡来说是个不小的难题。“调研报告也好,人民建议也好,孩子们在对行文体例的把握上还稍显稚嫩,作为家长,我们会帮忙润色一下。”爸爸吴健并不避讳给予孩子的帮助,“实际调研活动都是小朋友自己亲自做的,想法也是他自己的。”经过父子二人多次沟通,以小朋友的视角,归纳了“可亲、可近、可读”3个方面的建议内容,重新提交给普陀区人民建议征集办。
  “可亲”指进一步增加苏州河滨岸游览的便利、闲适。例如,长寿路桥段由于桥洞下空间狭小,沿河一侧没有人行步道,市民要来回穿越,而道路上却没有人行横道线,存在安全隐患,建议研究在苏州河堤外水面架设步道的可能性。还建议在苏州河沿岸增加驿站,已建成的普陀公园等驿站早日开放;“可近”建议在河流岸边增设一些特色水广场,让市民尤其是小朋友能更直接接触到水;“可读”则希望在河流堤防外设置一些浅滩湿地。例如,苏州河畔可以结合天安千树的立体绿化,沿线建设更多的滨水植物景观,变成以湿地生态为特色的河段,并把这些湿地变为科普教育的场所。
  吴逸凡的建议拓宽了普陀区人民建议征集办的工作思路。长期以来,普陀区重视每一位市民的意见建议,包括青少年学生朋友。去年,普陀区人民建议征集办就向市征集办报送了年仅9岁的小学生《关于完善博物馆“小志愿者”制度的建议》。今年以来,普陀区人民建议征集办与团区委联手,在馨越公寓“XIN里巷”党群服务中心设立人民建议征集青少年邮箱,并依托普陀区共产主义学校课程面向区内中学生开展培训和建议征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