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眼无人机“上天”巡检线路安全,变电站“入地”实现智能在线监测
记者 查睿
近期,上海高温“超长待机”,“战高温”成了当下城市运行的关键词。不过,随着数字化转型和科技创新,近年来不少需要顶着烈日奋战一线的工作被无人机、远程监控等技术手段替代,“站大屏”的人多了,“战高温”的人少了。
“±500千伏宜华线下有吊车准备作业了,立刻通知设备主人前往现场开展安全告知和监护。”
“500千伏远亭线下的大棚有破损,立刻通知班组安排加固处理。”
每天一早,位于国网上海超高压公司虹杨基地的上海输电数字化监控中心内,监控大屏上不停推送着全市重要输电线路通道的实时画面,并不时伴有告警信息。值班人员第一时间将甄别后的隐患信息告知运维班组,确保距离最近的人员力量能迅速赶赴现场处置。
“数字化监控手段不仅减少了人员流动,更节约了抢修时间。”国网上海超高压公司输电数字化监控中心值长乔丰翔表示,疫情管控时,检修人员通常难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而安装在“电塔”上端的远程监控摄像头每隔15分钟自动拍一张照片,可第一时间发现隐患。比如,4月一条入沪高压输电线有异物悬挂,5月输电线路范围内发生火灾危及主电网,都是这样发现并排除的。
“迎峰度夏以来,监控中心通过远程巡视累计发现并处置输电线路重要外破隐患11起。”国网上海超高压公司输电运检中心主任谢小松说,高温天在外巡视的检修人员比以往少了许多,却能保证从发现隐患一小时内抵达现场的高效率。
记者在嘉定区的西上海发展油氢合建站也发现了一块监控大屏——加氢站SCADA站控系统。值班人员只需坐在屏幕前,便能实现从管束车到均压管再到加氢机全链路的数字化监控,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系统都将自动报警并找出泄漏点。加氢站的工作人员只需要每隔两小时通过便携式氢探仪将站内阀门全部检查一遍,以实现“双重保险”即可。
“上天入地”也是“战高温”的有效手段。目前,国网上海的“鹰眼”无人机智巡中心配有团队成员47人、无人机58架,其中13架为可自主巡检的精确定位无人机。乔丰翔说,“鹰眼”团队利用无人机自主巡检、无人机三维激光雷达扫描测距等技术,累计完成40多条重要线路的全覆盖特巡。以前每年夏天,巡检工人需要开车逐一检查线路安全,遇到超高线路还必须带上望远镜和照相机,每天巡检一趟。“无人机的运用至少节省了30%—40%的巡检人力,更关键的是,无人机在智能缺陷识别方面‘秒杀’人力巡检,终于不用大热天爬上输电塔检查螺丝了。”
除无人机“上天”外,变电站“入地”也减少了运维人员“战高温”的痛苦。500千伏五角场变电站便是这样一座地下变电站。由于该站是国内首座500千伏全地下智能变电站,站内变压器、GIS等主设备均安装了智能在线监测装置,因此与常规变电站巡视工作不同的是,运维人员可通过后台实时监测设备状态,即在巡视前就可以较为准确地掌握各类设备的健康状况。“这就好比拿着设备‘体检报告’去开展专项检查,更有针对性,也可以更为精准地查找设备缺陷隐患。”国网上海超高压公司虹杨中心站主任潘征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