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上港集团全力保障港口物流畅通,“多做一箱也是贡献” 迎难而上,通堵点辟新路运转不停

来自:解放日报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505


  记者 王力
  在上海的东南方向,洋山深水港牵动着长三角乃至全国进出口企业的心。在那里,码头一线的巨大桥吊起起落落,从未停息。不远处的海面上,集装箱船未拥堵排队,港口保持正常运转。
  看似平常的景象背后,实际上却并不容易。从生产端的工厂,到运输段的集装箱卡车,再到港区堆场……疫情给产业链和物流供应链带来了重重挑战。数据显示,4月以来,上海港集装箱日均吞吐量已从此前的高位回落。
  有业内人士表示,上海港承载着联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重要功能,每一个集装箱的背后,可能就代表着一家企业甚至几家企业的生计。箱子少了,上海港的压力不言而喻。
  “尽管困难很多,但我们必须迎难而上。”上港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现在又到了“多做一箱也是贡献”的时候。
  直面挑战
  记者了解到,4月以来,上海港遇到的困难与挑战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社区封控对人员出勤有所影响;二是集卡跨省运输受限,集卡运输要实现闭环管理;三是需要更好地服务从事上海港集疏运工作的集卡司乘人员;四是冷链和危险品物流的堵点需要全力疏通,要加快港口内冷冻冷藏和危险货物集装箱周转。
  早在疫情刚发生时,上港集团就根据上海市动态防控要求,让码头作业人员在实施封控前到港,并实行闭环管理。近期,上港集团通过“白名单”机制,持续做好关键岗位和作业人员返岗工作,目前已有2万余名员工在岗封闭式生产。
  针对上海港集疏运集卡跨省运输受限及对集卡运输闭环管理的需要,上港集团所属港航数科公司技术团队和陆上运输服务团队紧急行动,仅用时12小时,推出电子“上港集团防疫通行证”,并在集卡车队、驾驶员中予以应用。
  许多集卡司机因为核酸检测报告过期堵在路上进退两难。为此,上港集团在上海市交通委的支持与协调下,在原有5个集卡司机核酸检测点的基础上,增设2个核酸检测点,形成每日1.7万人次的核酸检测能力。
  针对冷链和危险品物流的堵点,上港集团紧急扩容冷冻箱堆场,提前建成洋山盛东码头新建场地冷冻冷藏箱堆场,增加2000标准箱冷箱堆存能力,并自主选择执行最新版国家标准,实行8类、9类固态危险货物与普通货物集装箱混堆,进一步释放码头危险品场存能力。
  开辟“新”路
  当下,疫情对陆路跨省运输的影响较大,对许多习惯了集卡送货的企业主来说,“公转水”“公转铁”无疑是一条“新”通路。
  不过,要让货主迅速适应“新”模式并不容易。为此,上港集团主动出击,与船公司、海事海关等口岸单位、铁路部门,甚至周边港口等上下游的企业和单位密切合作,畅通多式联运通道,并多渠道、第一时间向客户推荐“公转水”和“公转铁”等多式联运定制服务。
  同时,上港集团也梳理整合旗下各物流企业资源,并连同合作伙伴,共同提升上海港的多式联运能力。比如海铁联运方面,新增3个站点,在6条固定车底循环班列天天班稳定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增开多车次散列、提前调配空箱、保障出口重箱顺利出运、建立重点线路联系人机制等措施,满足疫情期间各大外贸企业的出口需求。
  数据显示,3月份上海港水水中转完成超210万标准箱,占比约51%。而到了4月,上海港水水中转占比提高到65%。
  科技助力
  “没想到从被批准开发,到在各系统顺利上线,上港集团仅用了12小时。”谈及“上港集团防疫通行证”时,上海市大数据中心有关负责人十分感慨。
  高效率的背后,是上海港在“智慧港口”方面的持续布局。作为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综合智能化程度最高的集装箱码头,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集装箱从船舶到堆场再到集卡,均实现“零接触”无人化作业。
  陆路运输方面,目前,上海港各集装箱码头已全覆盖应用电子设备交接单(E-EIR)、码头电子小票和码头智慧道口,进出口企业可通过线上业务平台办理各项主要业务和单据,集卡司机在上海港可通过非接触式操作完成进出港业务办理,实现港口物流环节集卡运输闭环管理、人员互不接触。
  记者了解到,近日上港集团再担重任,所属港航数科公司承接开发上海机场空运货物电子通行证。公司团队参照“上港集团防疫通行证”,使机场版“防疫通行证”App以最快速度上线,基本实现进出机场的货物和海关提货放行系统对接核验、自动将车辆出门证信息导入通行证等功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