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昨天上午,一场小雪飘落在杨浦区长海369街坊虬江社区的旧改基地里。因为是集体土地旧改,这一天是基地奖励期的最后一天,不少生活了几十年的虬江居民冒雪前来签约。这一天后,杨浦的成片二级以下旧里将走进历史。今年,杨浦新开16个征收项目,已完成征收15508户,全面完成成片二级以下旧里改造任务。从全过程管理体系到首创“三个100%”,从“全公开”阳光征收到“邻里互动”模式,杨浦为上海旧区改造和城市更新积累了独特的经验。
369街坊旧改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张“作战图”。杨浦第一征收事务所基地经理徐骏说,“从11月8日进场到12月28日签约结束,用了不到两个月时间。”这得益于杨浦的全过程管理法。在时间上,通过倒排时间节点来制定工作安排表,全体征收人员“挂图作战”;在规范上,所有征收事务所执行统一流程,不开口子,一条路径做到底。
2016年,杨浦区发布了全市第一个专门针对旧改的全过程管理文件,并在平凉西块进行“实验”,推动平凉6、10、11、14、15、19街坊在一年内跑出了旧改“加速度”。自2019年以来,杨浦连续三年完成征收户数超过1万户,今年新开16个征收项目全面完成征收。
高签约率背后,还有一套创新的群众工作法。大桥114街坊一户家庭中有一对残疾人夫妻,为保障他们动迁后的生活,经办人和推进干部引导这户人家签订家庭协议,尽可能改善残疾夫妻的生活。“在家庭补偿款分配中,弱势群体很难为自己争取利益。”大桥旧改推进干部应俊说,“我们要找到平衡点,既推动签约效率,又要照顾弱势群体的权益。”
旧改征收不仅有温度,还有历史厚度。今年五一前夕,定海路街道127、131、132、133、141、142、145街坊组成“七拼盘”基地,同步启动旧改。在动迁的同时,如何留住百姓乡愁,这成了旧改工作当中的“附加题”。定海路街道和居民区党组织策划开展了“弄堂烟火情”系列活动,组织专人为居民和老房子、老邻居合影留念,用口述史的方式收集发生在弄堂的老故事,举行居民座谈分享会,记录下定海的发展变迁。
旧区改造完成后,未来将承载怎样的新空间?这是百姓最关心的问题。目前,杨浦正对区域内的里弄建筑和街道界面进行综合评估和甄别分析,结合所在地块的规划功能与用途制定一套全方位的保护保留措施与活化利用方案。杨浦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牟娟告诉记者,未来的杨树浦路沿线,将打造成一条可步行和阅读的“露天博物馆”。
下一步,杨浦将把目光聚焦区域内剩余的10个零星旧改地块。同时,杨浦明年计划启动6.3万平方米旧住房成套改造,推进“美丽家园”建设,加快租赁住房建设,让更多杨浦百姓圆安居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