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魏小安:构建世界华人旅游圈,推动两岸旅游发展(三)

来自:www.fjta.com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364

3、澳门旅游业的发展概况

  2004年,澳门入境旅客1871万人次,增长12.2%,其中内地旅客首次超过1000万人次,达到1046万人次,增长9.8%,占55.9%(“个人游”旅客533万人次,同比增长51.5%,占内地旅客总数的51.0%);香港旅客561万人次,增长11.2%,占30.0%;台湾旅客148万人次,增长15.2%,占7.9%。外国游客增幅明显的有韩国12万人次,增长84.0%;日本17万人次,增长38.4%和东南亚37万人次,增长52.0%。本地人随团出游29万人,增长39.1%。


                   表3:中国澳门旅游发展概况

 

2004

2005

入澳人次(万)

1667

1871.12

同比增长12.2%

内地游客入澳人次(万)

952.97

1046.3

同比增长9.8

内地游客创造的旅游收入(亿澳门元)

585

650

同比增长10

资料来源:2005-2006中国旅游统计年鉴

  按照上述情况,已经形成大陆与港澳互动的旅游业,港澳旅游借助大陆,大陆旅游因港澳更具吸引力。

  4、内地与港澳已互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市场

  在“自由行”政策推动下,内地与港澳互为市场,旅游双向交流成效明显。

  截止2006年5月底,内地赴香港“自由行”游客达到1322万人次,赴澳门的“自由行”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2005年,“自由行”游客分别占内地赴港澳游客总量的41%和63%。2005年,香港赴内地过夜游客达到2259万人次,占内地入境过夜游客总量的48%。澳门赴内地过夜游客达到421万人次,占内地入境过夜游客总量的9%。内地与港澳已经互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主要的客源

表4:中国内地接待境外游客概况

 

外国游客数

香港游客

澳门游客

台湾游客

2004年(万人次)

1693.25

6653.89

2188.16

368.53

同比增长(%)

48.49

13.22

16.66

34.90

2005

2025.51

7019.38

2573.41

411

同比增长(%)

19.6

5.5

17.6

11.7

资料来源:2005-2006中国旅游统计年鉴

                 表5:2004年港澳台旅游接待情况

 

入境旅游接待(万人次)

内地游客流入量(万人次)及比例

内地游客“自由行”规模

香港

2181

122556.1%

同比增长44.6%

426万人次,

占内地访港游客的34.8%

澳门

1871.12

同比增长12.2%

952.9757.2%

同比增长65.96%

351.98万人次,

占内地访澳游客的36.92%

台湾

295.03

同比增长34.01%

31.02%

未启动

资料来源:2005中国旅游统计年鉴

表6:2005年大陆赴港澳台旅游情况

 

内地游客流入量(万人次)及比例

内地游客“自由行”规模

内地游客带来的经济收益

香港

135255%

同比增长10.45%

554万人次,占内地访港游客的41%。截止20065月,内地游客以“自由行”方式访港累计达1322万人次。

600多亿港元

澳门

1046.362%

同比增长8.9%

659万人次,占内地访澳游客的63%

400亿澳门元

台湾

164.7%

同比增加433%

未启动

60亿新台币

资料来源:2006中国旅游统计年鉴

5、台湾旅游业的发展概况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台湾旅游业处于波动之中。

表7:中国台湾地区旅游发展概况

 

2003

2004

2005

入岛人次(万)

202.86

同比减少31.86%

295.03

同比增长31.24%

337.8

同比增长14.5

内地游客入岛人次(万)

2.25

3

同比增长25

16

同比增长433

出岛人次(万)

534.07

同比减少26.74

 

788.07

同比增加31.36

820.8

同比增长4.15

台湾游客的内地流向(万人次)

239.54

368.53

同比增长35

411

同比增长11.7

观光外汇收入(亿美元)

33.18

40.53

同比年增长18.14

未公开

资料来源:2005中国旅游绿皮书

通过表7可以看出:

  (1)一定意义上,台湾旅游开始依赖大陆。

  台湾当局对大陆三类人的划分,直至2004年第一批福建旅游者获准赴金门旅游后,台湾方面才出台有条件的允许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政策,在这种限制下,两岸的人员往来一直呈现不平衡发展的态势。据统计,2004年台湾同胞来大陆人数达36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5%,而大陆各领域赴台交流人数为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5%,数额相差巨大。直接影响着台湾地区的旅游收入。

  台湾旅游业界已经认识到,大陆人口众多,蕴含巨大的旅游商机,失去这片潜力的出游市场,对台湾旅游业是一项为数不小的损失。对台湾而言,即便按照每日开放1000人的上限,一年来台的大陆游客人数也会达到36.5万人次;假设每人次花费3至4万元新台币(1元人民币约相当于4元新台币),可能商机即高达100至150亿元新台币左右。这对岛内航空、饭店、交通及零售产业而言,绝对是一大利多。经济、利润的推动致使台湾旅游业界非常希望能尽早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今年五一期间,大陆居民仍然是以选择香港、澳门为主要的出境目的地,到台湾的很少,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台湾旅游经济。台湾业界表示,希望能够抓住十一长假的机会,为台湾旅游迎来新的契机。

  (2)中国内地一直是台湾地区游客出游最青睐的目的地,2003年,台湾客人到内地占出岛客人总量的44.85%;2004年,占46.76%,虽然比重稍有下降,但增长率高近4个百分点。

  (3)外部旅游环境成熟。截至2005年9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的我国公民出国旅游目的地的国家和地区,总数达到了109个,实施的有76个。另外,我国积极参与区域合作,也为旅游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2001年,中国、俄罗斯联邦、哈萨克斯坦等六国签订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宣布成立上海合作组织;2002年,我国和东盟十国共同签署了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确定到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03年,我国中央政府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也签订了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

  (4)台湾旅游业的特殊边缘化问题。多年以来,粤港澳大三角旅游区始终在发展,目前可以说已经形成了一个金三角旅游区,并且从市场互补进展到产品互促、管理互动。同时,随着自由行范围的扩大,泛珠三角9+2的区域发展,合作范围愈大,合作程度愈深。这样,台湾旅游的特殊边缘化愈加凸现。说其特殊,一是单向流动,二是没有深度。

  (5)发展方向。最终要形成大陆与台湾互为客源地,互为目的地的总体格局,并且和港澳一起,形成世界旅游的一个中心目的地和重要的客源输出地。

  6、以两岸四地为大中华旅游圈的核心,打造多元化、多功能、多角度的旅游供给方和需求方

  香港是一个中西融汇的大都市,城市旅游的吸引力比较大;博彩业是澳门的经济支柱,同时澳门也是一个娱乐购物的理想场所;台湾最具与大陆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其自然、人文旅游资源比较齐全;大陆的旅游资源享有全球声誉,无论在稀缺度还是可观性上,都独树一帜。这样的两岸四地,完全能够支撑起实际华人旅游圈核心区的内涵。

  (二)两岸四地旅游业的发展对世界旅游业的贡献

  按照目前两岸四地的旅游经济总量,基本已经形成世界第一位的目的地,和位居前列的客源地。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地位,但是由于目前尚未形成科学合理的体系,也不可能形成倍增效应。“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这是前辈的愿望,现在来看,完全可以自旅游始。

  1、国际旅游市场中,中国旅游市场的地位

  中国在世界出境人数中已占据第五位,旅游产业是当前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它对经济的拉动、对社会就业的带动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据预测,未来10年间,我国旅游产业将保持年均10.4%的增长速度,商务旅游的增长速度将达到10.9%。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

  2、两岸四地携手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如果能够携手共建,达到这一目标是现实的。首先在于资源,有极强的互补性。其次在于内生需求,产生多边旅游的方式。第三在于互动,达成互通旅游资讯、互推旅游产品、互送旅游客源的共识。第四在于共同开发世界市场,以东方文化和经济发展吸引各国客源。第五在于世界华人的共同市场,足迹遍天下,不断发展中,围绕核心而动,前景无限。

  (三)世界华人旅游圈的发展条件 

  世界华人旅游圈的崛起,是中国和平崛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目前来看,按照华人的商程和游程,培育旅游圈,是最现实的路径,也就是按照需求链,形成服务链,培育产业链,最终构成世界华人旅游圈。现在条件已经基本成熟。一是两岸四地每年出境人数已经高达5000万左右(按过夜人数估计),扣除内部多边流动人数,也有3000万左右。二是接待体系初步形成,仅在欧洲, 华人开办的旅游企业就达2500多家。三是商务流和投资流的跟进,使旅游产品的开发具有后劲。四是文化和语言的一致性,培育了特殊的诚信基础。五是电子商务的发展,在旅游领域将大行其道。

  最重要的,是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据世界旅游组织WTO1996年度报告(1996年-2020年世界旅游预测),全球旅游人数2010年将达10亿人次,2020年将达16亿人次,1995年-2020年世界旅游业的平均增长率是4.3%,2000年-2010年为4.2%,2010年-2020年为4.3%。

  亚太地区已经成为本世纪初旅游产业发展的热点地区,据推测,1995年-2020年间,欧洲虽然将继续保持世界最大旅游目的地的地位,但其旅游业的年均3.1%的增长率将低于世界旅游业平均增长率,占世界市场份额也将从59%降到45%。而亚太地区的旅游业将以年均7%的速度增长,超过年均增长率为3.8%的美洲,成为世界第二大目的地市场,占世界市场份额也从目前的18%上升为2020年的27%。据世界旅游组织发表的一份最新报告,到2005年,亚太地区的国际游客将达到1.01亿人次,到2010年,将达到1.9亿人次。

  按照近年的统计,中国的旅游人数2019年中国入境过夜旅游者人数将达到1.37亿人次,可占全球旅游人次的8.6%,从而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入境旅游目的地国的时间比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提前一年。

  四、自助者,天助之

  在“丛林法则”仍然通行的世界,中华民族的崛起,不能指望别人的恩赐,而只能维系于自身的实力。作为赶超型的发展,实力不仅取决于硬实力,也要强化软实力。其中,以共同文化为基础的软实力将是重要方面。旅游既是经济发展的组成部分,是硬实力的体现,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凝聚,是软实力的体现。因此,世界华人旅游圈的崛起,必将成为本世纪世界旅游业的发展亮点。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台湾旅游业摆脱目前困难,谋求长远发展的战略举措,从而成为构建世界华人旅游圈的核心问题。

  十几年的讨论,十几年的呼吁,恐怕也很难指望台湾的政客们发善心,积极解决“大三通”和对大陆居民开放的问题。死结需要打开,死局需要突破,就需要新的思路,重点需要研究世界华人旅游圈的发展。

  1、海外携手,迂回突破

  在海外发展方面,台湾旅游界已经做了很多工作,有的企业甚至形成了跨国经营的雏形。大陆旅游企业也正在运作,部分海外机构也已经建立。下一步,需要有意识地携手,以海外华人的直接需求入手,再从“三类人”扩大,以市场培育逐步突破台湾当局的限制,取水到渠成之势。

  2、合资合作,形成机制

  这样,就需要在运营机制方面形成突破。一是大陆旅行社的开放,基本没有市场障碍,可以合资进行。二是以港澳为中介,深入进行。三是在各国华人集中居住地区,采用多种方式合作开拓。

  3、跨行业联手,跨地区运作

  这些合作,以旅行社为开端,也是以旅行社为龙头。放长远看,不能仅仅局限于旅行社行业,而应与航空、酒店、景区等密切协作,因为行业不同,合作方式可能会有区别,但共同谋求做大蛋糕,利益是一致的。再进一步,则应与经贸、金融等领域合作,从产品开发到市场营销形成体系化运营。以世界为舞台,以华人为重点,全面开展。

  4、构建海峡两岸旅游区

  以两门(厦门、金门)起步,两山(武夷山、阿里山)对接,两水(大金湖、日月潭)深化,实现资源共享,景区互补,品牌互助。

  5、实施网络经营、网上销售

  充分借助新科技革命分离出的第四产业——科技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启动世界华人旅游的电子商务,利用多媒体时代多样化和多元性的销售模式,在未来的旅游产品推销、旅游产品设计组合、旅游市场推广方面利用国际互联网发挥世界华人旅游圈的优势。

  6、组织相关机构,推动落实

  为做好工作,应当建立世界华人旅游圈协会。以大陆为核心,台港澳为支柱,带动全球有华族血统的华人华侨,共同为建立大中华旅游圈出资出力。这个机构,应当是民间性的,可以先虚后实,从虚到实。以研讨初步形成共识,以共识逐步培育机制,以机制跨步建立实体,以实体大步推动发展。

  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的人只能被历史所淘汰。世界华人旅游核心圈的培育,最终会突破限制,拉动台湾旅游业的整体转型,进一步促进世界华人旅游圈发展,最终促进世界旅游业的积极成长。

作者:
魏小安  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  电子邮箱:weixiaoan@vip.sina.com.cn
  吕  宁  中央民族大学博士        电子邮箱:cinderella00900@sina.com.cn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统计年鉴》相关年份资料,中国旅游出版社
2、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等:《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相关年份资料,中国旅游出版社
3、张广瑞,魏小安,刘德谦:《旅游绿皮书——2003~2005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NO.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4、张广瑞,魏小安,刘德谦:《旅游绿皮书——2004~2006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NO.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
6、中国旅游网,http://www.cnta.gov.cn
7、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
8、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
9、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
10、中国侨网,http://www.hsm.com.cn
11、中国经济信息网,http://www.cei.gov.cn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