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日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以来,西城区紧密结合辖区实际,紧盯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目标,着眼垃圾全品类全流程精细化管理和十类责任人主体责任的落实,持续以党建为引领,不断加大宣传发动、社会志愿服务,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垃圾分类长效工作机制,刚柔并济,务实高效,推进垃圾分类“关键小事”工作落实落地,形成垃圾分类“西城模式”。
截止2021年4月30日,西城区全民参与垃圾分类格局初步形成,参与率达到90%以上;自主分类投放准确率达到85%;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稳定在35%以上;居民家庭厨余垃圾分出量从2020年5月初的日均32.13吨提升到目前的170.71吨,分出率保持在18%以上;其他垃圾产生量从2020年5月初的日均1300.68吨下降到目前的717.75吨;2021年生活垃圾日均清运量低于2020年的平均水平,减量效果显著。
全区“撤桶并站”工作有效,桶站数量从条例实施之初的7668组减少至4005组,减少了3663组;大件垃圾投放点从75处增加至385处、装修垃圾投放点从78处增加至384处;分类驿站从3座增加至167座;可回收物中转站从5座增加至15座。
2021年4月28日召开的全市总结表彰会上,西城有15个单位荣获垃圾分类推进工作先进集体、24个人被评为先进个人。
一是强调顶层设计,以制度引领工作落实。新条例实施后,西城区在第一时间成立垃圾分类工作指挥部,出台“一大五小”工作方案,编写10类责任主体垃圾分类手册,采取“战时”机制,每日调度,加快推进力度,做好服务管理,解决重点问题,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全力确保新条例落实到位。
实行区领导包街道制度,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分两组全天巡查,到垃圾楼、小区投放点、社区群众中检查指导、答疑解惑,求点评、征意见、汇建议,收到解答意见建议900余条。
指挥部研究制定每月工作计划,紧抓垃圾分类驿站建设、垃圾桶规范化建设、垃圾楼和运输专用车辆标识的规范喷涂及称重计量等设施更新升级改造,特别是前端垃圾分类指导、分类标准和流程规范等,细致入微地稳步推进。
全区建立健全宣传机制,制定宣传计划,引导社会各界开展宣传活动,约500余场小型宣传在社区出入口等开阔地带随机展开,21家楼宇、大厦、孵化器物业负责人对管理的非公企业、行业协会、律所、培训机构1500余家,国营大中型企业2000余家进行垃圾分类培训和指导,借助新媒体推送贯彻落实信息,全面加强宣传引导。
二是完善基础建设,着力夯实垃圾分类根基。全区桶站数量从条例实施之初的7668组减少至4005组,减少了3663组;同时优化垃圾桶站标识4005组,新安装宣传栏4005个。
同时,完成喷涂垃圾分类LOGO密闭清洁站73座、车辆167辆,完成称重计量改造密闭清洁站73座、直收直运垃圾运输车辆94辆。新建垃圾分类驿站167座,建设大件垃圾投放点385处、装修垃圾投放点384处,建设街道可回收物中转站15个、区级可回收物中转站2个。
全区增加15台小型电动厨余垃圾运输车、5台罐装车,及时收运滞留小区厨余垃圾。全区各公园及绿地共设置528个垃圾分类容器,完成分类容器全覆盖。
加强垃圾分类示范片区、示范小区创建,打牢垃圾分类基础。从2017年开始,西城区按照北京市要求,分批次分阶段开展示范片区创建工作任务。目前,全区15个街道都已开展示范片区的创建工作,覆盖率为100%。新街口、天桥、陶然亭、展览路、月坛、德胜、金融街、广内、白纸坊、西长安街10个街道已完成市里考核验收。什刹海、大栅栏、广外、椿树、牛街5个街道市里正进行考核验收。其中,2020年,全区23个小区入选北京市第一批、第二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2021年截止4月底,全区又有32个小区入选北京市第一批、第二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
三是强化党建引领,广泛开展宣传发动。为实现居民垃圾分类知晓率、参与率和正确投放率提升,西城区按照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突破难点、建立互信,持之以恒、落实责任的工作原则,着力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动员工作。
辖区2015个党支部承包了2536个桶站,发动社会力量5.2万余人参与“桶前值守”;各个街道通过召开社区、网格、楼门院不同层级的议事会议1585次,解决桶站设置、撤桶并站、桶前值守等问题1113件,纳入党建协调委员会研究687次。
积极入户指导居民开展垃圾分类,向421541户居民发放“两桶一袋”,入户宣传率100%。组织线上线下各类宣传活动3981场、75万余人参与,发放一封信59.42万张、宣传单56.19万张、悬挂条幅11314条、张贴海报8.9万张。
通过北京西城微信公众平台发布“垃圾分类”相关宣传内容95篇,总阅读11.4万人次,企鹅号及西城家园同步推送,北京号发布72条。此外,今日头条发布62条,总阅读14000人次;新华网发布50条,总阅读1985.8万人次;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共发布85篇,阅读量630万人次。
同时,在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北京日报、北京晚报等中央市属媒体刊发相关《坚定树牢“红墙意识” 全力服务保障首都功能》、《北京市西城区从严引进企业参与垃圾分类》等新闻报道约657篇。
全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垃圾分类承诺签订率99.26%,社区居民签订率93.38%,提示信发放数量为5.2万余封,温馨提示发放数量为13.5万余张;教育系统开展垃圾分类主题宣传活动共2267次,报送工作信息1202条,对师生开展宣传教育达1135010人次,师生宣传教育普及率达到100%。
四是大力推进“四步走”模式,提升居民自主投放准确率。首先,摸清底数、全面谋划,科学规划桶站数量,结合居民生活习惯和实际情况,以胡同街巷的交汇处、必经处、进出处为重点,测算制定桶站优化方案;其次现场考察、广纳民智,及时化解桶站调整产生的群众矛盾,入户走访调查,通过居民议事协商会展开讨论,解释垃圾分类的意义及桶站合并的必要性,赢得居民认可;再次党建引领、协同推进,积极应对桶站调整后易发多发问题,通过桶站二次选址挪移、增加防护围挡、厨余垃圾二次清运、定期对垃圾桶进行冲洗消毒等措施将问题逐步解决;次之深入宣传、广泛动员,发动各方力量参与桶前值守,基层党组织与社区“结对子”,发挥党组织“领头羊”作用,打造盯桶守桶志愿队,推进参与垃圾分类承诺书签订“全覆盖”。
五是认真履职,强化值守,促进居民家庭源头分类水平提升。全区组织力量认真调查研究,征询居民意见,合理布局站点,对不具备条件设置固定桶站的区域,采用定时定点投放的模式,将时间通知到每一位住户。
开展值守动员,利用党员报到、志愿服务等形式,在早晚两个值守时段安排经过培训的专人上岗,把“看桶、守桶、护桶”工作落实到位。全区4005名指导员坚持守好分类第一关;全年监测垃圾分类桶站5万余桶次、厨余桶4.4千余桶次;抽查投放垃圾居民4098人,其中正确投放垃圾居民3879人,自主分类率94.66%。
改善垃圾桶的卫生,对桶站进行整理、擦拭、消杀,提升感官效果,对踏板、拉环等细节创新升级,在具备条件的桶站使用摄像头、语音等科技手段,方便居民精确投放。
按照投放指引要求,建设大件垃圾和装修垃圾存放点,引导居民对垃圾进行细化分流,通过宣传提示,告知居民将大件垃圾直接投放到相应站点,减少堆积。
发挥志愿者、楼门长的作用,采用划片网格管理,加强巡视,第一时间发现并解决问题。
六是多措并举,推行厨余垃圾分类“不合格不收运”。制定标准,守约对接,签订收运合同,商户按照规定的时间将收集好的厨余垃圾,装入标准垃圾桶摆放在固定的对接点位,等待清运。
建立不合格不进楼的倒逼机制,要求全区69个其他垃圾楼、4个厨余垃圾楼负责人对进垃圾楼的地区单位垃圾分类情况进行检查,发现分类不合格的情况,要求责任单位进行整改。目前,全区已在287处无主老旧小区、平房区试点小区桶站直接收运模式,不合格不收运。
同时,不断加大执法力度,协调城管部门对分类不合格的单位进行约谈及处罚,坚决杜绝混装混运。一年来,全区共出动检查人员24877人次,出动执法车5141辆,联合执法371次,宣传教育1680次,检查81722家,其中社会单位78487家,居住小区3235家,共计发现问题607家,1754起,共立案2098起,处罚198.8万元,执法检查数、立案数排全市前列;查处限塑案件29件,罚没款0.585万元;检查物业项目891项次,出动1782人次,检查中发现问题38起。
创新机制,发挥优势。组建检查组,收到拒收反馈后,通过登门、电话联系、实地勘察等方式进行拒收垃圾的追溯,针对不同的问题实施“首答负责制”,帮助商户解决垃圾纯洁度、分离油水、标准装载等问题,快速提升收运标准。
增加运力,规范收运。对全区厨余垃圾收运单位进行《暂行规定》的培训和指导,并明确收集运输单位发现拟交付的厨余垃圾分类质量不合格的,要与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联系,要求其及时改正。
七是强化资源化利用,促进垃圾源头减量。制定了《西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减量以奖代补资金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和《西城区可回收物体系建设工作方案》,为调动社会单位参与垃圾分类积极性提供了政策依据。
着力规范尾菜收运体系,设立“红黑榜”,推动实现净菜或半净菜进货。全区已有120家餐饮单位安装了油水分离设备。其中,北京华天饮食集团率先在西城区试点使用厨余垃圾自动处理设备,厨余垃圾在分拣后进入设备,经过脱水、粉碎处理后可减量80%。
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两网融合”。其中,展览路可回收物体系建设已覆盖17个社区,并开通线下可消费环保金便利店6个,累计注册4021户,一年来累计垃圾减量26.09吨。新街口、广内、天桥、西长安街、广外5个街道也已基本完成了可回收物体系建设工作。全区使用121辆厢式货车、141辆密闭电动三轮车流动回收1386个居住小区,实现全区全覆盖。同时,在15个街道采用APP预约上门回收方式,已经覆盖了775个居住小区。
结合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加强酒店宾馆不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商超不主动提供一次性塑料袋的宣传和检查力度,力推“拒绝‘剩’宴、‘晒光盘’有奖”光盘行动,杜绝舌尖上的浪费,促进垃圾源头减量。
八是积极推进全流程精细化管理系统建设,有效促进垃圾分类效果提升。按照全市统一部署,西城区以全流程、全品类、全覆盖为核心标准,着力打造垃圾分类全流程精细化管理系统。不断完善系统,使之具备统计垃圾分类主体信息、建立全场景业务数字现场、垃圾分类检查考评、垃圾分类宣传、垃圾分类相关服务与公众参与、大数据分析等功能,为垃圾分类工作的顶层设计和责任落实提供技术保障。
独创性地运用“区块链”技术,依托城市大脑和街道级平台的功能及业务延伸,逐渐丰富区级平台部件库,构建更为立体的管理平台,推进形成集数据采集、数据统计、考核监管、决策分析等诸多功能于一身,最终将精细化管理工作落实到业务流程中,实现垃圾分类的全流程精细化管理。
目前,已完成全区18539个十类垃圾分类责任主体精细化系统GPS定位工作,为全区2560辆其他垃圾清运三轮车统一安装了“身份证”标签工作。
下一步,面对辖区居住小区物业作用发挥不均衡、垃圾清运各环节的衔接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居民自主投放准确率仍需进一步提升等问题,我们将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工作新要求,以《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一周年总结宣传为契机,继续做好入户宣传动员工作,着力提升社区党建协调会能力,并通过一对一、点对点、设立红黄榜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居民参与率和自主投放准确率;以核心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的覆盖率要达到20%-30%标准,提前着手,补齐短板,在小区公示牌设置、容器设置、桶站建设、桶站值守、厨余垃圾分类纯净率、收运车辆规范化、收运合同8个方面达标100%基础上,兼顾党建引领、分类成效等10个方面的内容,精心打造示范小区;将垃圾分类驿站建设工作纳入到为民办实事工程中,将分类驿站按照每个社区建设一个分类驿站进行考核;完成对居住小区、平房区设置的垃圾桶站全方面的排查工作,在“四有+三选配”标准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桶站,更换破损容器,强化“技防”能力,保持桶站干净整洁;进一步加强全流程精细化管理系统建设,强化数据对接,实行实时上传,推进形成市、区、街道三级系统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