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新的定位新的征程

来自:中国旅游报(龚立仁 史蔓蓉 严群星)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327

在福建采访,记者听到最多的就是“海峡西岸”这个字眼。如果说几年前,人们对“海西”概念还有些新鲜和陌生,今天它已经成为一个具体和现实的发展战略。记者所到之处,感触最深的就是全省上下齐心合力发展旅游的决心和干劲,以及福建在海峡西岸旅游区建设过程中正在聚集的巨大能量和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的热烈氛围。呼应和对接“海西”战略已经成为福建旅游人不断进取的自觉行动;打造“海峡旅游”品牌已经成为福建旅游业锐意创新的具体实践;建设海峡西岸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已经成为福建旅游业不懈追求的远大目标。  

    大战略:融入“海西”大局,服务“海西”发展 

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战略中,福建旅游业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发挥哪些重要作用?福建省旅游局局长黄晓炎说:“旅游业要在‘海西’战略中找准位置,有所作为,就必须融入海西大局,发挥旅游业在对台工作中先行先试和辐射效应的作用。为此,要做大做强海峡西岸经济区旅游支撑产业。”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以福建为主体,面对台湾,邻近港澳,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西连内陆,涵盖周边,具有自身特点、独特优势、辐射集聚、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打开中国地图,将目光聚焦东南沿海,福建省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一目了然。目前,全国以区域经济为特色的经济竞争格局逐渐形成。当毗邻的珠三角和长三角已成为中国重要的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正迅速崛起,与台湾仅一水之隔的福建开始从更高的角度和更宽的视野思考自己的发展空间和战略决策。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2004年初,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进一步凸显了福建的对台优势和作为两岸三地、两大三角洲联结点的区位优势,准确锁定了福建的发展目标和定位。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战略得到了党中央的肯定和支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六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和《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两岸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正式把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

    “海西”战略催生海峡旅游。“海西”发展战略对正处于转型期的福建旅游业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2005年初,福建省旅游局首次提出“海峡旅游”概念。围绕这个概念,提出培育“海峡旅游”品牌的发展思路,通过举办海峡旅游博览会构建两岸旅游业界交流合作平台,最终的目标是将海峡西岸旅游区建成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海峡旅游”是一个新的发展理念,它的提出不仅具有现实意义,更具有前瞻性。黄晓炎说,发展海峡旅游不仅呼应了“海西”建设,更找准了福建旅游在全国旅游发展总体格局中的位置,有利于发挥福建旅游业在对台工作中先行先试的作用,推动两岸交流与合作,对于加快建设海峡西岸旅游区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建设海峡西岸旅游区已经上升为省委、省政府加快旅游支撑产业发展的战略决策。福建省第八次党代会报告和省人大十届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都明确提出要培育“海峡旅游”品牌,建设海峡西岸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推动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得到中央各部委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已有近30个国家部委推出了支持“海西”发展的政策措施。为配合“海西”发展战略,国家旅游局在全国“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优先规划和建设海峡两岸旅游区,从海峡西岸经济区入手,逐步推进对台合作,打造“海峡旅游”品牌,共筑合作双赢平台,并把海峡两岸旅游区列入全国12个重点旅游区之首。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多次到福建考察调研,强调要逐步构建海峡两岸旅游合作机制,逐步建立海峡两岸和谐旅游区,逐步打造海峡两岸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做出积极贡献。做大做强“海西”经济区支撑产业。旅游业已成为福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希望、一大优势、一大潜力、一大亮点、一大支柱。这是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对福建旅游业的高度评价。近年来,福建省委、省政府加强了对旅游业的扶持力度。卢展工多次强调,旅游业发展的思路和目标,要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相呼应、相衔接,把旅游业列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新兴支柱产业来抓。他指出,福建旅游业发展的优势比较明显,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旅游业重要地位的认识,积极采取措施,促进这一产业的新发展。  

    黄小晶省长明确提出,加快旅游业发展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不可缺少的一大支撑。他说,福建旅游资源丰富,对台优势独特,能够形成很好的对台旅游合作平台。福建省旅游部门紧紧围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目标,突出“海峡旅游”主题,大力实施项目带动,加快旅游产品开发,积极开拓旅游市场,发展合力不断增强,发展成效更加显著,为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最新统计显示,福建省拥有628家旅行社,其中国际旅行社52家,可以经营出境游的有32家;旅游星级饭店423家,其中五星级10家,四星级59家,三星级185家;A级旅游区39家,其中5A级2家,4A级25家。这些都是福建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和条件。采访中,黄晓炎向记者介绍了一组令人兴奋的数字:今年上半年福建旅游总收入达到546亿元,今年全年旅游总收入有望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事实上,福建省旅游业近年来一直保持强劲增长势头。2004年,福建旅游总收入550亿元,相当于全省生产总值的9.17%%;到2005年这一数字就分别达到了685.23亿元和10.6%%;2006年仍然持续增长,达到809.44亿元,相当于全省生产总值的10.8%%。大品牌:两岸携手塑造海峡旅游新形象福建与台湾一水相连,两地在地缘、血缘、文缘、法缘和商缘五个方面的联系源远流长。福建省旅游局围绕闽台独特的“五缘”优势,打造“海峡旅游”品牌,凸显了福建旅游在全国的位置。黄晓炎说,海峡两岸旅游资源有着不同的特点,通过资源的同质组合、异质互补,可以营造出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局面。品牌是形象,是效应,也是竞争力。“海西”战略大背景下孕育而生的“海峡旅游”具有鲜明的特色和坚实的基础,必将拥有旺盛的生命力和美好的前景。“海峡旅游”成为炙手可热的金字招牌。近年来,福建省旅游部门通过举办海峡旅游博览会,举办妈祖文化节、关帝文化旅游节和闽南民俗文化旅游节等一系列对台节庆活动,逐步培育“海峡旅游”品牌,使之成为福建旅游的一大金字招牌。“两门”、“两马”海上航线日益火爆,“两山、两水”成功实现对接,两岸旅游界共同塑造海峡旅游形象,共同打造“海峡旅游”品牌,取得可喜成绩。2004年12月7日、2005年6月27日先后正式启动了福建省居民赴金门、马祖地区旅游,这是对金马澎地区工作的一大突破,“金马游”日渐升温。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共有791个旅游团总计2.03万人次的福建民众赴金门观光旅游,同比分别增长1.54倍和2.03倍。厦门与金门、马尾与马祖航线成为两岸直接往来的便捷通道,大批台胞利用节假日取道厦金航线来祖国大陆探亲访友、旅游观光、寻根谒祖,促进了两岸文化交流。厦门至金门海上客运直航航线也是大陆居民赴金门旅游的主要通道。据厦门海关介绍,今年上半年共有578个旅游团1.26万人次取道该航线,同比分别增长94.61%%和124.62%%。同期,厦金航线出入境旅客达34.5万多人次,创同期出入境旅客人数新高。去年,经厦金航线往返祖国大陆和台湾的人员总量达61万人次。随着两岸人员往来的增加,两地旅游界也加强了沟通和交流。据厦门市旅游局局长郭恒明介绍,今年以来,厦门市积极加强与金门联系,建立了厦金旅游合作恳谈会制度,讨论《赴金门旅游品质保障规范》。通过共同举办黄金周新闻发布会,形成了互联互动的格局,在旅游推介、品质保障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厦门市还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申请简化赴金门旅游手续。据悉,公安部已将赴金门旅游就地办证权下放给厦门市公安局,厦金旅游通道成为海峡两岸办证最便捷、服务最高效的旅游通道。从去年7月20日起,厦金航线已经由原来的每天往返12班增加到20班。今年9月,新建的厦门对台旅游码头即将投入使用。旅游部门采取各种措施,使金马游稳步发展。截至今年7月底,福建居民赴金马地区旅游达4.4万人次,其中2006年的人数是2005年的5倍多。除福建居民外,福建还先后组织1400多名参加旅博会等会展活动的外省代表赴金马地区旅游。旅游产品的不断增加和丰富也使“金门游”的价格不断下降,增加了对游客的吸引力。旅游部门在原来金门游三天两夜基础上,推出一日游和两日游等多种旅游产品,经与金门有关方面协商,有效降低了组团价格,三日游、二日游每人价格分别由2005年的1980元、1640元降为1300元、980元,一日游价格不变,仍为700元。去年6月8日,福建泉州石井港与台湾金门开通大陆第三条对台客运直航航线,泉金航线开通一年来,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泉金客运航线全程23海里,单程航行时间60分钟,是闽南沿海距金门最近的海上“黄金水道”。“金马游”日渐火爆的同时,福建居民赴澎湖地区旅游也出现了可喜进展。今年6月,福建省副省长王美香率团赴澎湖交流考察,为启动福建居民赴澎湖旅游作前期准备。考察团在澎湖举行福建旅游展示会,召开“海峡旅游”恳谈会,促进闽澎旅游双向对接,扩大了海峡旅游在澎湖的影响。“金马游”催生新的旅游协作模式。随着厦金、泉金等航线的火爆,一个更加具有海峡特色的“厦漳泉龙金”旅游经济圈开始成形,两岸五地共同推出了具有闽南风情和海峡特色的旅游项目。2006年“十一”黄金周前夕,厦门、泉州、漳州、龙岩、金门联合在厦门召开“十一”黄金周旅游新闻发布会,引起社会高度关注。闽西南四市旅游圈首次将金门纳入其范围,闽台两地的旅游界在共同打造旅游品牌、合力拓展客源市场、客源互送、信息互通等方面进行了实质性交流合作。今年“五一”黄金周,五地再次联合召开了旅游信息发布会,携手举办跨区域活动。金门面向大陆游客推出了“海洋、碉堡、风狮爷”主题旅游,包括金门海岸线体验活动、自然生态游、人文步道游、周边军事碉堡坑道大解密等旅游项目。此外,从5月到12月,金门还根据每个月的特色,针对大陆游客确定了不同旅游主题,如5月迎城隍,6月摸花蛤,7月抢滩,8月怀旧,9月祭风狮爷,10月探碉堡闯坑道,11月高粱配冬蟹,12月海岸赏鸬鹚。厦漳泉龙四市也针对台湾市场积极打造“海峡旅游”品牌。厦门依托往来火爆的厦金航线,使“金门游”、“海上看金门”成为城市旅游品牌;泉州推出宗教朝圣游、郑成功史迹游、民俗文化游、侨乡商贸游等4条对台旅游精品线路;龙岩举办“民俗踩街”演绎客家文化;漳州也推出具有闽南特色的滨海游和山区游路线。金门旅游业界有关人士说,“厦漳泉龙金”旅游经济圈成熟后,往东可延伸到澎湖、台湾全岛,往西可延伸到福建省外的旅游市场,前景令人期待。“两山”、“两水”对接,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复合效应。福建的武夷山是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大金湖是世界地质公园,目前福建两大旅游品牌已分别与台湾的阿里山和日月潭成功对接,两岸旅游界在打造“海峡旅游”品牌中产生了一加一大于二的复合效应。2005年9月6日,在首届海峡旅游博览会上,福建泰宁县旅游协会与台湾南投县旅游协会达成大金湖—日月潭旅游对接合作意向,联手打造“大金湖—日月潭,一衣带水两岸情”旅游品牌。武夷山市和台湾嘉义市也在原来达成合作意向的基础上,共同签署《福建武夷山和台湾阿里山旅游对接合作备忘录》,使闽台旅游合作在企业层面又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两年来,闽台旅游业界加强沟通交流,通过举办海峡旅游博览会、中国武夷山旅游节、邀请台湾行业协会来闽考察等活动,积极落实对接合作意向。据武夷山旅游局统计,2006年武夷山接待台湾游客5.15万人次;今年一季度接待台湾旅游者1.15万人次,同比增长16.58%%。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台湾到武夷山的游客同比增长20%%。台旅游业界还成功推出了两岸旅游黄金线路对接,以提升闽台旅游线路知名度和竞争力。今年7月6日,福建省旅游协会在厦门主持召开的海峡两岸旅行商合作商谈会上,与会的台湾旅行业界代表与福建省同行代表共同商议,决定联手推出“两门”、“两马”连线台湾的双向旅游黄金线,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厦门─金门─台湾和福州─马祖─台湾5至10日游的旅游线路。以妈祖文化为桥梁扩大两岸往来。妈祖文化是联系福建和台湾民众的纽带,两岸妈祖同根同源,是两岸民众割舍不断的情感寄托。莆田的湄州岛是妈祖的故乡,随着湄州岛至金门和马祖岛不定期航线的开通,湄台民间交流日益密切,每年有10万人次的台胞到湄洲岛进香朝圣。2006年9月下旬,台湾妈祖联谊会暨大甲镇澜宫组织4300名妈祖信众来湄洲岛谒祖进香,规模之大、人数之多、场面之壮观、影响之深远,都是海峡两岸开展妈祖文化交流以来前所未有的,大大拉近了两岸民众的距离。在湄州岛,一年一度的中华妈祖文化旅游节成为福建旅游业一大亮点。自1994年以来,湄洲岛成功举办了8届妈祖文化旅游节,以突出的和平主题、深厚的文化内涵、鲜明的地域特色、丰富的活动内容,吸引海内外游客、台湾妈祖宫庙和信众前来参加,在海峡两岸产生了轰动效应。目前妈祖文化旅游节已经升格为由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海峡两岸旅游交流协会联合主办的国家级旅游节庆活动,大大提升了妈祖文化在海峡两岸的影响。

大平台:高起点、多层次服务海峡旅游交流合作

    2004年,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参加中国国际贸易投资洽谈会时,提出旅游业要加盟“9?8”。为贯彻落实吴仪副总理的重要指示,2005年,国家旅游局和福建省政府决定联合主办首届海峡旅游博览会。旅游的加盟,使投洽会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黄晓炎说:“通过举办旅博会,从更宽的领域展示海峡两岸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良好的合作环境,从更深的层面探讨海峡两岸旅游区的战略构想和发展理念,从更高的平台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打造海峡两岸旅游交流与合作的特色平台。海峡旅游博览会是我国唯一以两岸四地旅游交流合作为主要特色,辐射东南亚、日韩、欧美等国家的旅游盛会,主要内容包括海峡旅游论坛、旅游产品展示、民俗风情表演、旅游项目招商、旅游景点考察等,以此促进海峡两岸旅游交流与合作,吸引更多的台港澳同胞和外国旅游者来福建观光游览、投资贸易。在首届旅博会上,福建省旅游协会与台湾省六大旅行同业公会,以及香港、澳门等地的旅游业界共同签署了《海峡旅游区域协作备忘录》,提出要进一步加强闽台港澳四地旅游的沟通与联系,建立经常性的互联、互动和互访机制,及时解决两岸旅游交流与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并编制连接四地的旅游线路,共同制作旅游宣传资料,联合举办旅游节庆活动,共拓市场,互送客源,全力打造“海峡旅游”品牌,提升闽台港澳旅游合作与发展层次。9月6日,第三届海峡旅游博览会将在厦门开幕。记者在福建采访时,看到各级旅游部门正在为筹备旅博会有条不紊地忙碌着。记者从旅博会组委会了解到,本届旅博会是在福建居民赴金门、马祖旅游稳健发展,“澎湖游”取得重大突破等一系列良好背景下举办的活动。海峡两岸旅游交流协会、金马澎地区旅游机构积极参与本届海峡旅游博览会的承办和协办,更好地体现了海峡两岸旅游的代表性和参与面,提升了“海峡旅游”的新内涵,“海峡旅游”品牌效应更加突出。旅博会期间还将邀请海峡两岸知名专家和业者围绕“和谐旅游,合作共赢”主题,就构建海峡两岸旅游合作机制、逐步建立海峡两岸和谐旅游区、逐步打造海峡两岸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为主旨的两岸新型旅游合作框架等问题进行探讨。招商引资是旅博会的重头戏之一。旅博会组委会将从各地遴选旅游精品项目进行重点招商,为参会的各地旅行商、投资商之间开展旅游产品交易、项目对接撮合提供推介和洽谈平台,为促进双向投资和旅游发展架设便捷通道,同时借助“9?8”投洽会强大商务功能,共同促进重点旅游项目的签约和落地。今年“9?8”,海内外客商将超过1万人,海峡旅游博览会邀请的嘉宾、有实力的投资商以及参展商也将超过2000人。加盟“9?8”使旅博会在旅游信息、人才、资金、商机等方面高度密集,旅游投资合作方式更加灵活,拥有无限商机。构筑招商平台,项目落地开花。前两届海峡旅游博览会的成果表明,旅博会成为旅游招商引资的重要渠道。记者从旅博会组委会了解到,前两届旅博会福建全省共签约项目73个,总投资达186.3亿元。项目涉及区域旅游合作、景区建设、旅游饭店、旅游交通、娱乐设施、旅游文化传播、游艇俱乐部等。目前,大部分签约项目已开工建设,占签约项目总数的55%%。部分项目正在积极进行前期工作,占签约项目总数的30%%。闽清黄褚林温泉生态旅游度假村是首届旅博会签约项目,总投资8000万元,目前投资6000万元的一期工程已经完工,30多个温泉浴池投入使用,项目运营状况良好。邵武南武夷旅游区采取了滚动开发的做法。截至今年6月已投入资金5040万元,建成天成山居宾馆、锦溪坊一期工程,并开始分段开张营业。同时,二期陆地步游道工程已完成设计。厦门思明区香山国际游艇俱乐部于2006年1月开工,预计投资30多亿元,现已投资5000万元建成航道,预计8月份将完成水工投资,整个项目计划在2009年完工。该项目营业后对改善厦门的旅游产业结构有积极作用。第二届旅博会签约的38个项目中,已建成营业的超过半数。泰宁大金湖渔村项目一期工程已经完成,集住宿、餐饮、购物、停车为一体的鱼味山庄于今年6月中旬开始营业。宁化客家娱乐城项目今年年初开始营业。建宁高峰古道生态旅游风景区项目完成一期工程建设,今年5月部分对外开放,二期计划年底完成。搭建形式多样的合作平台。在举办海峡旅游博览会的同时,福建省还围绕“海峡旅游”主题搭建更多的合作平台,包括出版《海峡旅游》杂志、开办海峡旅游网站、建设海峡旅游商品城、设立海峡旅游人才服务中心和筹建海峡旅游规划设计院等。在首届旅博会上,福建省开通“海峡旅游网”,创办《海峡旅游》杂志,重点介绍闽台旅游相关的内容,为海峡两岸旅游业界搭建了一个互动双赢、市场拓展和合作交流的特色平台。2006年“海峡旅游”网站多语种平台开通,已陆续推出了英、日、韩、德、俄五个外国语种版本。下一步还计划出版英文版《海峡旅游》杂志,争取在一些航班上发行。据介绍,今后福建方面还将争取与台湾相关旅游机构联办《海峡旅游》杂志和“海峡旅游”网站,并争取早日落地台湾地区,进一步扩大对台胞的影响。在泉州市南少林寺演武坛广场西侧,占地面积7.66万平方米、总投资达9.6亿元的泉州海峡旅游商品城正在紧张建设中。据介绍,开发建设这座商品城的目的是搭建两岸四地旅游商品交易新平台,打造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海峡两岸旅游商品特色基地。同时提升福建旅游商品在全国的地位和水平,也为台湾高水平的旅游商品与大陆嫁接提供一个崭新的平台。泉州海峡旅游商品城建成后,将成为海峡两岸首个规模最大的集旅游商品、旅游纪念品、旅游工艺品的研发、生产、展示、销售为一体的旅游商品集散基地,也是荟萃闽、台、港、澳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名牌商品的集散地。人才是发展海峡旅游的基础和保证。为了满足海峡旅游发展对高素质旅游人才的需求,福建省在今年重新启动了海峡旅游人才服务中心。该中心以两岸旅游人才交流为主,开展人才招聘、管理和培训等方面的业务。该中心营销总监李健果介绍说,目前旅游市场上高端管理人才短缺,尤以酒店业最为明显。他们正依托海峡旅游人才网筹建海峡旅游人才库,把海峡两岸的旅游人才集中在资料库。李健果说:“中心最终的目的是要为企业和人才搭建交流的平台,今后如果某家酒店需要管理人才,通过这个人才库就可以找到合适的人选。”

大目标:瞄准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十一五”期间,福建将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中的重要产业,努力打造成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内外旅游目的地,为实现建设旅游强省的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黄晓炎说,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需要一流的产品和设施。在完善现有十大旅游产品的同时,我们将继续通过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打造一批具有文化内涵和品位的旅游精品项目。2004年,福建召开了全省旅游项目建设工作会议,出台了《福建省旅游业进一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的意见》,提出坚持突出旅游产品的特色和品位,实施旅游精品战略。据统计,去年全省旅游在建项目220个,总投资超过200亿元,完成建设项目23个。汽车在泉州至惠安宽阔的海滨大道上飞驰,窗外美丽的海滨风光让我们不知不觉放慢了车速。这里海滩平缓、海水碧蓝,是理想的天然海水浴场。路边不时可见人们停放的汽车,远处游人在沙滩上踏浪嬉戏。泉州市旅游局的负责人介绍说,在泉州至惠安30公里的海滨将建设10个旅游项目,总投资30亿元,主要包括五星级酒店、海滨浴场、海上运动中心、游艇俱乐部。全部建成后,这里将成为一个高品质的海滨休闲度假区。在福建采访,各地旅游局的工作人员都会带记者参观正在建设的旅游项目。一个个高起点规划、大手笔建设的工程令人目不暇接。莆田大手笔打造艺术都城。记者来到莆田工艺美术城工地,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气势宏大的建筑群。这座工程可以用几个“大”字来形容:大项目,大手笔,大气度。莆田工艺美术城是福建省重点项目,一期工程投资近7亿元,占地面积460亩。整个建筑群为莆田传统民居的风格,红砖瓦坡顶、飞檐翘角,美不胜收。总经理陈祖强介绍说,项目建成后,这里可供1000家企业进驻,容纳3万名工匠。莆田工艺美术城是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融木雕、玉雕、石雕和金银珠宝及各地民族民间工艺品贸易、研发、学术、会展、主题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项目。这个项目从开始设计就注重旅游功能,工艺美术城位于莆田黄石镇,是前往湄洲岛朝拜妈祖的必经之地。陈祖强站在楼顶平台指着不远处的建筑说,那是接待游客的旅游精品展示厅,以后游客在那里可以观赏到各种精美的工艺品。工艺美术城建筑本身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仅建筑四周立面浮雕就有1万多平方米,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浮雕群。这些浮雕造型逼真,风格独特,工艺技术高超,内容涵盖莆田民俗民情以及中华传统文化吉祥美好的故事传说。工艺城浮雕群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是全国前所未有。据介绍,莆田工艺美术城将在10月落成,届时莆田将迎来世界各地参加第二届中国海峡工艺品博览会的客人。把福州三坊七巷打造为闽文化旅游的标志性品牌。三坊七巷是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标志,文化积淀深厚,在布局、建筑、园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具有很高的保护开发利用价值。2005年,福州市全面启动三坊七巷保护修复工程,计划投资24亿元将其打造成为闽都文化旅游的标志性品牌。目前,《三坊七巷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三坊七巷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已通过评审。今年投入资金2.7亿元,用于林则徐纪念馆改扩建工程、澳门路西侧风貌协调区、南后街及坊巷基础设施等建设,整治安泰河,修复7处国家级文保单位,建设停车场及面向旅游的商业配套设施。同时,着手对三坊七巷进行全方位的策划包装,积极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介进行广泛宣传。预计,三坊七巷一期工程将在2008年初建成开放,将成为一个集观光、休闲、商贸、修学于一体的历史文化旅游区。在积极打造闽都文化旅游品牌的同时,福州市以发展休闲旅游为重点,通过大力发展温泉、生态、滨海等优势旅游资源,完善休闲度假配套设施,初步形成了福州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体系。福州市旅游局副局长林从宇说,随着以三坊七巷为代表的文化旅游设施和一批温泉度假设施的建设,福州休闲度假产品被海内外市场认可,旅游目的地的形象逐步确立。园博园厦门城市新名片。厦门鼓浪屿素有“海上花园”、“钢琴之岛”的美誉,是福建十大旅游品牌之一。随着9月23日第六届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在厦门开幕日渐临近,一个可以与鼓浪屿齐名的景点即将展现在世人面前。距离园博会开幕还有1个多月,记者来到位于集美学村附近的园博园。景区建设接近尾声,虽然到处是一片忙碌的景象,整个园林已经展露出博大精深的气度和迷人的魅力。这个世界最大的水上园博园总面积达6.76平方公里,9个人工岛由造型各异的桥梁相通,岛上汇集了中国各地以及参展国和地区各种风格的园林,均由各地的能工巧匠精雕细琢而成。据园博园负责人介绍,台湾地区的台北、台南、台中、高雄和金门四市一县首次参加园博会,在园内专门开辟了闽台园区,集中展示福建和台湾地区园林特色。此外,在温泉岛上还利用丰富的地热资源建有高档温泉度假酒店。厦门旅游部门把园博园作为重点旅游品牌进行推广,园博园将成为厦门又一张响亮的名片。让白水洋品牌更加响亮。这是一个极为奇特的天然景观,平坦的岩石河床,净无沙砾,登高俯瞰,其形状犹如一丘刚刚耙平的巨大农田,平展地铺呈在崇山峻岭之中。河床中最大的一块石板面积达4万平方米,据称是世界最大的“浅水广场”。溪水在石板上流淌,刚没脚踝,溪水清悠,波光潋滟。一条天然的冲浪滑道长近百米,人们仰面躺在滑道上凭借溪水的冲力向下游滑去,妙趣横生。这就是位于福建宁德市屏南县的白水洋。这样一个举世无双的景观完全有理由让它走出福建,走向全国。2006年10月17至18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到福建视察时专程到福建闽东屏南县白水洋景区考察,吴仪对白水洋奇特的自然景观十分赞赏,题字“奇特景观”。吴仪副总理说,福建旅游资源丰富,要发挥这一优势,做大做强旅游产业;要进一步搞好旅游规划,加强环境保护,加快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旅游综合服务水平,使白水洋观光旅游更具魅力。为贯彻落实吴仪副总理的指示精神,同年10月,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专程到白水洋考察调研,认为白水洋具有一流的生态环境和奇特的自然景观,要把发展白水洋旅游纳入“十一五”时期“海峡西岸旅游区”规划内容,推动其建设成为一流的生态旅游区;逐步把白水洋列为国家旅游局对外宣传的重点景区;把白水洋打造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品牌。黄晓炎说,现在是打造白水洋品牌最有利的时期,机不可失,要让白水洋品牌真正成为福建乃至中国的旅游品牌,进一步扩大白水洋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此,福建省旅游局从高标准规划开始,不断完善白水洋的建设。去年,白水洋累计投入4000多万元修建公路、停车场、景区管理中心等设施。在开发白水洋等自然旅游资源的同时,福建省还特别注重整合旅游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古廊桥、古戏曲、古民居、古村镇的文化内涵,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和红色旅游,争取早日启动白水洋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和古廊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后记:2007年年初召开的福建省第八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有效整合福建旅游资源,培育一批竞争力强、影响力大的旅游品牌,打造海峡西岸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这是福建省首次把“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写进了党代会报告中。从培育“海峡旅游”品牌到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海峡旅游”概念思路越来越清晰、目标越来越明确。进军的号角已经吹响,福建旅游业乘“海西”战略的东风,向更高更远的目标进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