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至9月26日,2021中关村论坛第四届国际综合性科学中心研讨会在怀柔区举办。本届研讨会以“新形势下国际科技合作新模式”为主题,邀请国家科学中心国际合作联盟成员及国内有关科学中心代表,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围绕科学中心建设运行、国际科技合作和最新研究成果等进行了深入研讨交流。
北京市副市长隋振江、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周琪出席并致辞。国家科学中心国际合作联盟第一届主席、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王恩哥主持开幕式。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刘印春、德国亥姆霍兹柏林材料与能源研究中心部长保罗?哈顿等专家学者分别作主旨报告。区委书记、怀柔科学城党工委书记郭延红,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彭丽霞出席。
隋振江指出,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立足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三城一区”为主平台,以高水平开放打造国际合作新优势,全市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科技创新布局不断优化,创新生态充满活力。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重大科技项目布局、创新主体和人才聚集、创新创业生态完善,以及城市空间载体建设等方面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对国家创新体系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面向未来,北京市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加快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与活力。
周琪指出,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集聚了物质、空间、生命、地球等不同科学领域的重大基础科学设施及交叉研究平台,对推动科技发展、应对全球挑战起到重要作用。过去两年,中科院参与建设的26个科技设施均取得重要进展。“十四五”期间,中科院还将布局建设人类器官生理病理模拟装置等重要项目,这些设施和平台将助力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早日成为世界级科技合作平台,为联盟成员在此开展科技合作交流提供有力保障。
本届研讨会还设两场平行学术会议,邀请来自德国、英国、瑞士、西班牙等国家专家学者,以及国内大连、兰州等地区的9位联盟成员代表和科研机构专家学者以线上形式分别作主题报告。
国际综合性科学中心研讨会已成功举办三届,推动成立了国家科学中心国际合作联盟,15个国家科学中心或实验室作为联盟首批成员单位,搭建了国内外科学中心分享规划、建设及运行经验,探讨机制创新和谋划科技合作的重要平台。本届研讨会期间,还召开了国家科学中心国际合作联盟2021年年会,回顾联盟成立以来的工作成效,审议了联盟2022年工作计划及合作计划,选举第三届联盟主席,并讨论联盟新成员发展计划等。
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作为历届国际综合性科学中心研讨会的举办地和国家科学中心国际合作联盟的发起成员之一,自2017年批复以来,以怀柔科学城为核心承载区,加快推进顶层规划设计、重大科技设施平台布局落地、创新主体和人才聚集、创新创业生态构建完善,以及城市空间载体建设和公共服务优化,取得阶段性重要进展。“十三五”时期,29个重大科技设施平台建设全面提速,4个设施平台投入试运行,5个设施平台土建已竣工验收,剩余20个2021年年底全部实现主体结构封顶,部分设施平台进入科研状态并产出创新成果。“十四五”时期,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进入到建设与运行并重的新阶段,将坚持立足当前、谋划长远、坚守定位、保持定力,建立高水平开放创新合作机制,拓展国际合作新路径,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着力打造“科学研究与创新”新范式,服务原始创新能力提升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国家战略需求,为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有力支撑,为我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战略力量。
伍建民、丁明达等怀柔区、怀柔科学城党工委领导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