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感动上海获奖者走上舞台讲述奋斗点滴
在上海这座充满温度与力量的城市,每天都发生着新的故事,创造着新的奇迹,也总有人追梦前行、奋力奔跑、无悔付出。日前举行的“光荣与力量——2021感动上海年度人物”揭晓活动上,获奖者们走上舞台,讲述他们的奋斗点滴。他们之中既有科技元勋、行业先锋,又有基层模范、大国工匠,既有脱贫攻坚急先锋,又有党史学习新典型。一段段感人故事展示了精神的力量与时代的风采,彰显了城市的软实力。
无怨无悔,为人民谋幸福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冠疫情防控流调队始终奋战在监测研判、病原学检测、调查处置、接触者追踪、环境食品检测等疫情防控最前沿,完成2400余名确诊病例和4.8万余名密切接触者排查,重点场所35万余件样品采样检测,成功处置140多起本土聚集性疫情和近70起冷链食品疑似阳性事件。很多队员连续十几个甚至二十几个小时坚守岗位,却始终无怨无悔。争分夺秒与病毒赛跑的他们,是保卫城市的“隐形墙”,是追踪病毒的“名侦探”,更是捍卫人民生命安全的“守门员”。
“爸爸,你一直很晚回家,常常在沙发上休息一会儿就睡着了。”回忆起牺牲在一线工作岗位上的父亲钱海军,女儿钱歆妤哽咽了,台下不少观众也湿了眼眶。钱海军生前为上海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党委委员、副总队长。从警28年累计参与、指挥、指导侦破各类刑事案件3100余起,挽回群众经济损失超过26亿元。他开创全民扫黑的管控新格局,形成了打击“套路贷”的“上海模式”,抗击疫情期间牵头侦破涉疫案件140起,却因劳累过度不幸牺牲。在女儿的心里,父亲不曾离开。他的英雄气概将长留人们心间,成为对忠诚与警魂最好的诠释。
“不忘初心,永远奋斗!”“永远跟党走!” 100岁的虞鸣非、98岁的鲍奇、93岁的阮武昌,3位新四军老战士铿锵的肺腑之言直抵人心。由46位百岁新四军老战士组成的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百岁老战士群体,平均年龄102岁,平均参加革命时间80年,平均党龄79年。革命年代,他们历经血与火的洗礼,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立下卓越功勋;和平年代,他们继续发光发热,讲述红色故事、传播革命精神,为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树立了榜样。
家国情怀,不断续写辉煌
在不同的战线上,他们顽强拼搏、不懈奋斗,让我们看到了这座城市的不懈追求与澎湃的发展活力。
在仪式现场,“航天女神”张玉花度过了一个难忘的生日。从300公里的载人轨道到38万公里月球轨道,再到4亿公里外的火星轨道,30年来,上海航天局科技委常委,探月工程三期嫦娥五号、嫦娥六号探测器系统副总指挥、天问一号探测器系统副总指挥张玉花将青春岁月献给了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火星探测,不断续写中国探索宇宙空间的新高度。面向未来,张玉花和上海航天人将继续迈向星辰大海,领航崭新征程。
年逾九旬的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原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邹世昌常说,他的一生中只做了两件事:一件是作为“两弹一星”的研制专家之一,攻克了“甲种分离膜”元件制造工艺难关,为原子弹装上了“心脏”;另一件则是作为我国离子束研究的开拓者之一、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重要先驱者、上海集成电路领域的奠基人,领导和亲历了我国8到12英寸三条集成电路生产线的建设过程,推动上海形成了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
2016年,美国对中国发起无理指控,认为中国不可能完全靠自主能力开发出汽车用先进高强度钢,作为主要技术证人的宝钢首席研究员王利与团队共同努力,有力回击了美方指控。“这是中国钢铁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科技强国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华民族的自信心!” 29年来,王利始终奋战在汽车用钢研发一线,他突破国外技术封锁,成就了我国先进高强度钢从“跟跑到领跑”的历史跨越,捍卫了中国钢铁行业的尊严和钢铁产品的品牌形象。
凡人善举,凝聚向上力量
在这座城市,他们或许和千千万万的你我一样,平凡普通。但他们却用高尚的品格和无私的奉献,让上海充满温情、凝聚力量。
2020年11月27日晚,一位老伯突感不适晕倒在路上,万分紧急之时,格致中学学生盛晓涵用“教科书式”的心肺复苏,为老人争取了宝贵的抢救时间,直至救护车到来才悄悄离去。“雷锋就是我心中的榜样,我想向他学习。”面对赞誉,这个“05后”少年说,自己只是个“喜欢做好事的普通人”,并将见义勇为奖金全额捐给了家境贫困的心脏病患儿。“我梦想所有人都能相互依靠,相互帮助,收获真正的幸福和快乐。”他用行动响亮地告诉世界,中国少年已经准备好了。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6位孩子用稚嫩的童声唱出了对张心亚的感激之情。作为上海张心亚助残工作室理事长,74岁的张心亚既是一位普通的母亲,也是智障孩子们心中最爱的“张妈妈”。2004年退休以来,她一直致力于社区残疾人救助事业,带领志愿者们先后服务41万人次、服务时长48万小时。即使在胃癌治疗期间,她仍不忘探望残障儿童,结束治疗后又继续投入到助残事业中,像一缕阳光为残障人士带去无限温暖。
从1995年起,上海市援藏干部联络组先后有680名干部人才奔赴雪域高原,把上海与西藏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26年来,援藏干部们克服高原艰苦条件,为西藏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作出积极贡献,对口支援日喀则五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他们积极帮助当地群众改善生活条件,建设亚东边境小康示范村,扶持江孜青稞、亚东鲑鱼等特色产业,助力固边守边和兴边富民。大爱无疆,玉汝于成,仪式现场,上海珠峰中学西藏班的学生向干部代表献上了雪白的哈达。
作为上海援滇队伍的“突击队长”,上海市人民政府驻昆明办事处原主任、上海援滇干部联络组原组长罗晓平2015年来已率三批次、300余名干部,饱含深情地走遍了云南13个州市、74个贫困县,书写了不平凡的脱贫故事。在彩云之南、群山之间,他推动大闸蟹、茭白等优质种源在云南扎根,并形成产销对接机制,如今这些农产品都已成为直播间里的抢手货。扶贫济困,山海有情,在他和上海扶贫干部的不懈努力下,20多万人喝上了合格的饮用水,8万多亩荒地变成良田,谱写了一曲深情而隽永、宏大而悠扬的民族团结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