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一江一河”成为凝聚人气的新地标
上海黄浦江、苏州河两岸核心段公共空间贯通后,人们有了更多的滨水休憩和健身空间,今年还计划建成开放20座驿站。昨天举行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期间,上海“一江一河”发展将重点聚焦更多区域和领域,进行功能改造和品质提升。
精雕细琢加快提升改造
“一江一河”两岸是上海这座城市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更是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示范区域。“这是上海打造高品质滨水空间的起点,我们将精雕细琢、寸寸用心,让‘一江一河’成为凝聚人气的公共活动新地标。”市政府副秘书长王为人说。
黄浦江两岸要成为更加宜游的世界级城市会客厅。王为人介绍,黄浦江沿岸将完善杨浦大桥、徐浦大桥等体育公园,建设徐汇滨江和杨浦滨江等游船码头设施,在滨江形成体验丰富的设施格局。加快实施北外滩贯通和综合改造提升、浦东陆家嘴港务大厦迁建,打造世界级城市会客厅新地标;建设杨浦大桥公园、世博文化公园、三林楔形绿地、滨江森林公园二期、董家渡景观花桥、兰香湖等标志性的绿地公园,实现新增公共空间及绿地约400公顷,活化利用现有绿色空间,形成承载户外公共活动的活力与景观节点。
苏州河两岸要成为更有活力和温度的超大城市生活典型示范区。推动重点区域、重要节点的提升改造,如黄浦、虹口的河口区域,静安的浙北绿地,长宁的华东政法大学,普陀的“苏河之冠”等区域,要精心雕琢,形成示范带动效应;营造亲水岸线,打造苏州河沿线“景观墙”“景观桥”,建成M50园区、隆德路等区域的一批新建桥梁,改造既有桥梁、防汛墙开展景观,进一步整治两岸建筑立面,同步提升沿河市容环境,确保沿线市容面貌与公共空间相得益彰;全面开展跨河桥梁的桥下空间整治,如长寿路桥(静安段)等,开展景观改造,植入艺术、文化、体育、健身、亲子、休闲设施,将现状的消极负面空间打造为阳光活力空间;继续优化苏州河沿线的交通组织,部分区域有条件的推进沿线道路禁机、单行等措施,形成更高品质的慢行休憩空间。
最大限度提升市民体验
黄浦江沿线今年预计建成开放虹口置阳、国客中心、黄浦南外滩五库以及宝山吴淞滨江、杨浦滨江中北段等8处驿站,苏州河沿线今年计划建成开放滨河驿站12处,将提供差异化、多样化、人性化的公共服务设施。针对苏州河河口区的北苏州路、南苏州路、外滩源区域,积极推进商业业态提升,集聚活动人气。
市住建委主任、市“一江一河”办主任姚凯表示,“一江一河”将最大限度提升市民的休憩游览体验,在建设中注重发挥广大市民的主体力量,发动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前期规划和设计,参与后续管理和运营。
“一江一河”地区滨水空间立法也在推进。姚凯介绍,市人大、市住建委、市司法局正在加快研究、携手推动滨水区域条例的制定工作,目前已完成条例草案的起草工作,计划九月份进入审议议程。
条例坚持“共享、共治”理念,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社会公众在滨水区域公共空间依托相关设施,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等党团群众活动,以及城市精神宣传、科普教育、文化节庆、旅游观光、体育健身、休闲娱乐等公共活动。
对遛狗、垂钓、放风筝、吸烟等有争议但社会公众反映有客观需求的行为,通过划分特定区域、特定时段的管理措施,引导有序开展。对影响或破坏公共安全、市容环境等行为,如损坏重要设施、车辆驶入慢行通道、捕捞和放生等行为、活动,将被设定为禁止性行为。
全面启动两岸城市更新
黄浦江、苏州河两岸地区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实现滨江、滨河公共空间贯通的基础上,杨浦永安栈房、浦东民生筒仓、徐汇上粮六库、虹口河滨大楼、华东政法建筑群等一大批有历史价值的建筑、街区将被逐步修缮、功能植入,全面启动两岸城市更新,推进部分地标性老厂房、老建筑向公众开放,打造滨江滨河岸线新亮点。
市住建委副主任、市“一江一河”办常务副主任朱剑豪说,要在规划上进一步梳理挖掘,应保尽保,更加注重历史肌理和历史环境的协同保护。
要结合城市更新推进滨河地区旧区改造,提升水岸魅力。“十四五”期间,重点推进包括嘉定“南四块”区域,普陀长风西片区、M50园区—宜昌路特色街区,长宁“一纺机”区域、静安东斯文里、苏河湾地区,黄浦的北京东路沿线等区域的城市更新。
重点板块错位协同发展
“十四五”期间,上海将以更高标准、更宽视野、更大格局推进“一江一河”沿岸规划建设。市规划局副局长许健说,聚焦“外滩—陆家嘴—北外滩”和“世博—前滩—徐汇滨江”两大核心区,以及沿线若干重点板块,错位协同发展,构建世界级滨水区基本空间格局。
除了两个“黄金三角”核心区,浦东新民洋—沪东船厂、宝山滨江等地区也要进一步完善规划编制并推进相关建设实施。此外,杨浦滨江将持续发力,推动“工业绣带”向“生活秀带”的转变。杨浦区副区长徐建华表示,“十四五”期间,作为“人民城市”重要理念首发地,杨浦滨江以争创人民城市建设示范区为目标,打造黄浦江北岸链接全球的“主节点”,杨浦区“五型经济”发展的“新王牌”,成为科技创新的高地、城市更新的典范、社会治理的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