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有人在泰宁石辋大峡谷中的枪山、旗山、碑山之间的一个小山包发现了用青瓷碗做墓拱的碗拱墓。
在墓地,随手拿起一个瓷碗一看,只见碗内写着一个“黄”字,碗底也有相同的“黄”字,书体有楷书、行书、隶书、草书等不同字体。碗与碗之间粘连得很紧,是用糯米和石灰相拌而成的胶质,很难将它们分开。
墓地宽约3米,高约1.8米,墓纵深约2米。整个墓室分内外两拱,外拱用砖土垒实,内拱用瓷碗依棺木的形状,垒成一个椭圆,棺木就放在这用瓷碗构成的椭圆中。可是,由于曾遭盗墓,棺木早已不见,只是墓室内壁还嵌着许多破碎的瓷碗。
这个墓为什么会用瓷碗做成墓拱呢?问了当地人,都回答说从未见过。回来查看了县志,也没有相关的记录。
据泰宁县博物馆馆员、对瓷器鉴定颇有造诣的郑明金说:“从瓷器的造型、釉色及花纹来看,这是清代的墓葬。这些瓷碗属本地土窑烧制而成的,采用的是青花层烧的形式。在历代墓葬中,都有陪葬生活日用品的习俗,而到清代,特别是清末,这种习俗就很少了。用瓷碗做成碗拱墓,这样就更是少见,我也从没听说过。从碗中的字来看,这个墓主人很可能姓黄。至于为什么会做成碗拱墓,原因可能有三种:一是这些碗很有可能是黄姓这个大家族宗室用的众家碗,在家族的长辈去世后,便用这些他生前用过的众家之碗随葬而做成了碗拱墓;二是一个家族能用这样的碗陪葬的,墓主很有可能是这个家族中的族长公或者是这个家族中的德高望众者;三是很有可能与这个墓主人高寿有关,因为‘碗’与‘晚’谐音,表示‘晚逝’,还有就是表示哀悼的意思,因为‘碗’与‘挽’谐音,表示对长辈的尊敬和挽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