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完善科技项目和创新基地布局。”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句话,让全国政协委员、威达高科技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桐宇激动不已,她告诉记者,今年两会,自己提交了一份加快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科创园经济发展的提案,聚焦的正是科技产业布局中的难点问题。
“在长三角地区,很多科创企业将研发和销售端落在上海,但生产端一般都落在成本较低的长三角周边城市,类似的情况很普遍。”从今年春节开始,周桐宇就一直忙着走访科创企业,她发现,“上市主体的总部不落在某地,当地政府会觉得企业不是自己的‘亲儿子’”。
一位进行类似布局的科创企业负责人曾向周桐宇坦言,地方政府都希望企业能把将来上市主体的总部落在自己这,但对于企业来说,往往是哪里给的政策好就去哪里,不能两头落地。“落在一地,另一地从政策支持的主动性上可能就没那么强,企业常常感到非常为难。”
“区域政府之间的利益藩篱要彻底打破,协同才能发挥真正的实效。”在周桐宇看来,这暴露出长三角协同尚存在问题。她建议充分利用上海在人才、科研、金融等方面的优势,以及长三角地区劳动力、生产能力、上下游配套等优势,各展其能,握指成拳。“科创园可以起到桥梁作用,以创业基金、科研基金等方式支持科研项目落地。”
她还建议,要建立长三角地区统一合理的科研人才资格互认、企业证照互认、许可证互认体系,形成统一的应用市场和互认平台,推动长三角地区区域内部人才和资源要素的充分流动。“科创园区内企业享受长三角一体化试点地区政策。”
去年全国两会,周桐宇提交了一份关于金融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提案,建议迅速大幅降低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民企的贷款利率,放开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的融资瓶颈和限制。“一年来,政策落实真是挺不错的,我们看到民营企业融资成本有了明显降低,企业和我说,他们的获得感都蛮强的。”她说,考虑到疫情可能在未来有持续影响,希望今年能够加强政策的连续性,企业融资成本能够持续性降低,因为“长期效应是企业健康成长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