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申城医院为老人就诊保留“传统选项”

来自:解放日报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488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扫码无接触就诊成为一种诊疗习惯,然而,对手机应用并不熟悉且又是就诊主要人群的老年人来说,技术犹如“数字鸿沟”,极可能将他们拦在门外。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发文要求:日常生活场景必须保留老年人熟悉的传统服务方式,以此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突出问题。医院作为老年人日常生活离不开的场景,就诊服务还便捷顺畅吗?记者近日走访多家医院发现:人工无随身码通道,志愿者引导预约挂号等服务措施普及。医疗服务中的“传统保留选项”尽显人情温度,得到病家称赞。
  无随申码通道方便老人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徐汇区中心医院,大门口是临时搭建的预检处,分为“有随申码”和“无随申码”两个通道。无随申码通道的工作人员介绍:病人持有身份证、医保卡、社保卡、户口本等有效证件,经过流行病学调查合规后均可登记入院。
  77岁的李女士持社保卡登记,她认为没有随申码并没有造成明显不便。除医院外,其他公共场所也都有相应对策。李女士还提醒记者注意听,徐汇区中心医院大门口温柔的女声广播是普通话和沪语轮播,讲解入院就医流程,“有些老年人普通话不太好,上海话对他们来说容易理解,听着也亲切。”
  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患者队伍有序移动。队列中间有一间活动板房,外墙上张贴着《门诊就医简易流程》,提示没有随申码的患者可以进入无随申码通道,接受流行病学史调查。没随申码的老年人独自前来就医是否可行?工作人员说:“有身份证就可以。只要14天之内没去过中高风险地区就行。”81岁的高先生拿着病历和社保卡走向无随申码通道,来到登记台前,3分钟后就顺利进入门诊。高先生是独居老人,虽然有一部智能手机,但用起来吃力。他认为开设无随申码通道“还是照顾我们老人的”。
  “通行证”确保就诊顺畅
  手机预约挂号、手机扫码……年轻人看来易如反掌的操作,对老年人却显得陌生。“我们重新梳理了就诊流程,通过公众号发布‘老年患者便捷就医实录(预约就诊、便民服务)’两篇,确保老年人来院体验度更好。”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门诊副主任邱智渊介绍。
  华山医院门诊病人中,29.3%为60岁以上老人,门诊专设一条人工通道,不会扫码的老年人经过时,就有志愿者帮忙刷出绿码,统一发放“通行证”,确保老年人就诊畅通无阻。目前华山医院门诊每日保留20至30位志愿者,驻守在各个楼面和诊室,主要帮老年人挂号付费、再次预约。
  而在市一医院,院方已探索多项助老服务举措,逐渐形成工作环路。市一医院北部门急诊办主任朱彦琪介绍:疫情早期还没有随申码时,医院就开发了两套流行病学调查系统,一套是线上微信表格,另一套是纸质表格。如今有了随申码,填写微信表格的人越来越少,纸质表格仍然保留下来,“纸质表格就是为了方便老年人的”。
  其实早在疫情前,网络预约便是就诊痛点之一。上海多家医疗机构已着手在服务流程中不断完善。朱彦琪说,除网络预约外,市一医院开通专线提供电话预约,老人将医保卡信息告知工作人员,便能完成预约。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门急诊办公室主任李欣说,医院便民服务中心配备工作人员,可为老年人提供门诊预约、专家余号加号、免费打印化验单、大病医保登记、各类医技检查预约等服务;同时为80岁以上老年患者提供就诊、收费、取药优先等服务。全市多家医院同时保留一定比例的现场号源、诊间预约名额等,让老年人看病放心、复诊定心。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