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厦门四个国家级"非遗"申报项上文化部网站公示

来自:厦门日报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401

日前,文化部在其官方网站上公示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厦门市申报的闽南童谣、讲古、中秋博饼以及与漳州共同申报的保生大帝信俗等四个项目榜上有名。与此同时,文化部还在其官方网站上对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进行了公示。 去年,文化部开展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和评审工作,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方可申报国家级"非遗"。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澳门特别行政区及中直单位共申报了2540个项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审委员会根据项目价值进行了认真评审和科学认定,提出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其中新入选项目564项,扩展进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134项。如果公示期间没有异议,这些“准国遗”将正式成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厦门歌仔戏、高甲戏、南音、答嘴鼓和漆线雕技艺等5个项目榜上有名。

中秋博饼:该项目入选推荐项目名单“民俗”类,是流行于福建、台湾地区的一种民俗。厦门“博饼”风俗的形成据说与民族英雄郑成功有关。据传300多年前,郑成功屯兵厦门,每到中秋月圆之时,为宽慰士兵佳节思念家乡亲人之苦,郑成功的部下洪旭发明了一种博饼游戏;郑成功也亲自批准,从农历八月十三至十八,前后六夜,军中按单双日轮流赏月博饼。这种独特的游戏,后逐渐在民间流传和改进,成为一种有趣的民俗活动。

闽南童谣: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民间文学”类的闽南童谣,其历史源远流长,它以闽南方言进行创作和传唱的儿童歌谣,流行于闽南、台湾和东南亚华侨华裔的居住地。历代闽南百姓根据儿童的理解能力、心理特点,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诙谐风趣的闽南方言词语、俗语以及闽南方言复杂而富有音乐美的韵语和平仄节奏进行创作,并在传唱过程中不断修改、补充。

讲古: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曲艺”类的讲古,是闽南文化中口口相传、代代传诵的民间艺术。它运用闽南话丰富词汇,特有韵律、谚语、俗话、掌故、歌谣等,谈古论今,生动有趣,让听众在潜移默化中,了解闽南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和价值观。

保生大帝信俗:以“民俗”类项目入选的保生大帝(大道公)信俗,发源于厦门海沧青礁慈济宫和龙海白礁慈济宫,广泛分布于福建西南部、台湾地区、广东东部及东南亚华人地区。保生大帝,生前姓吴名,北宋同安县人,宋太平兴国四年三月十五日生于该县的白礁村。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后因上山采药,坠崖谢世,谢世后被民间谥为“医灵真人”,并于龙湫坑畔建庵供奉。南宋绍兴年间获准立庙,即今青、白礁慈济宫,宋天圣三年(1025年)褒封“御史太医妙道真人”,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封为“保生大帝”。保生大帝信仰在民间流传已达数百年,逐渐形成了民间约定俗成的信仰习俗。

厦门市七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于日前向社会公示。我市共有7人名列其中,分别是58岁的吴世安,以南音项目入选民间音乐类代表性传承人;59岁的纪亚福和41岁的陈炳聪,以高甲戏项目入选传统戏剧类代表性传承人;75岁的纪招治和45岁的陈志明,以歌仔戏入选传统戏剧类代表性传承人;72岁的陈清平和59岁的杨敏谋,以答嘴鼓入选曲艺类代表性传承人。此前,我市仅有蔡氏漆线雕的第十二代传人蔡水况老人被评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据介绍,为加强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鼓励和支持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文化部在公布首批“国遗”之后,又启动了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评选工作。此次,在各地推荐申报的基础上,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审委员会经过认真审议、论证、遴选,初步确定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民俗等五类代表性传承人人选545名。经公示,他们将正式成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吴世安 

   

  吴世安:国家一级演奏员,福建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厦门市曲艺家协会主席,厦门市南乐研究会会长,厦门市南乐团团长。“传承人的责任就是培养下一代,传递厦门南音古老的传统艺术风格。”南音世家出身的吴世安擅长洞箫,名闻两岸。对于南音能否世代传承下去,吴世安显得有些担忧,“现在,许多年轻人甚至部分中年听众逐步对南音失去兴趣,都不愿意去听或是学习南音表演,因此,如何让更多的年轻人接触南音、学习南音成为关键。” 

           

                 纪亚福 

   

  纪亚福:厦门金莲升高甲戏剧团艺术指导,福建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厦门市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2003年获第八届中国戏剧节演员奖。从事高甲戏表演30余年的纪亚福,是厦门金莲升高甲戏剧团中资格最老的一名演员,戏路宽广,特别擅演“高甲丑”。“高甲戏艺术很有特色,是闽南戏曲中一笔宝贵的财富。”今年59岁的纪亚福依旧活跃在舞台上,带学生也成为他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带的6个学生,现在都可以上台表演了,他们还在省里获过奖。接下来,我还要培养更多的学生。”深感传统戏曲文化传承重要性的纪亚福希望,闽南地区独特的戏曲文化能得到良好的延续和传承。 

           

                 陈炳聪 

   

  陈炳聪:厦门金莲升高甲剧团团长。入选第二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炳聪用了“喜忧参半”四个字来形容此刻的心情。“身上的责任更重了。”陈炳聪说,目前,高甲戏的传承面临着艰难的困境,闽南地方戏曲的发展和厦门经济发展速度相比,仍旧处于失衡的状态。虽然爱看戏的观众不少,但年轻人却寥寥无几,那就更不用说招收演员了。因此,推广和普及高甲戏成为剧团的首要任务。“不过,现在自己收了2个徒弟,都是年轻人,看到他们肯学勤奋,我觉得很欣慰。” 

           

                 纪招治 

  

  纪招治:著名歌仔戏艺术家。今年75岁的纪招治,12岁便开始学歌仔戏,启蒙老师是人称“大台师”的同安芗剧团团长洪本忠,后来,又成为歌仔戏一代宗师邵江海的弟子。退休后的纪招治一直从事着歌仔戏的传播和教学。如今在厦门艺术学校,纪招治仍在继续教授歌仔戏唱腔。她说:“我要坚持唱歌仔戏,将歌仔戏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直到自己唱不动为止。此外,还希望通过歌仔戏,能够加强海峡两岸之间的文化交流。” 

            

                  陈志明 

  

  陈志明:厦门歌仔戏剧团艺委会主任。作为厦门歌仔戏剧团的一名优秀演员,陈志明在《邵江海》中将丑角七爷塑造得惟妙惟肖。“以前总是在台上钻研自己所饰演角色的人物性格,却很少花时间去研究如何传承歌仔戏。”得知自己入选第二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志明深感责任重大,他说:“现在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努力让他们走进剧场,喜欢歌仔戏。此外,歌仔戏在保留传统时也要改革创新,这样,才能让歌仔戏充满勃勃生机。” 

            

                   杨敏谋 

  

  杨敏谋: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厦门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代表性传承人的称号,于我而言就是一种鞭策。”已有30多年答嘴鼓表演经历的杨敏谋激动地说,“传承人的职责就是要尽最大的努力,将老祖宗留下的宝贝一代代传承下去,既不能丢失原本保留的传统内涵,同时也要与时俱进,将顺口溜、城市俗语等作为语料融入表演中,让更多人接受、甚至爱上答嘴鼓。”杨敏谋还告诉记者,答嘴鼓的传承也有利于普及和宣传闽南语,弘扬闽南传统文化。 

            

                   陈清平 

  

  陈清平: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厦门市曲艺家协会顾问。曾被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新中国曲艺五十年特别贡献曲艺家”称号,出版了大陆第一本个人闽南曲艺创作的综合性专著《陈清平闽南曲艺戏剧选》。陈清平拜省曲艺家协会主席、答嘴鼓大师林鹏翔为师,得其真传,成为答嘴鼓第二代传承人。“不能让答嘴鼓成为我们手中的‘绝技’和收藏品,而应该积极地保存、推广答嘴鼓。”今年72岁的陈清平说,去年,他将集美区灌口镇上塘中学、灌口中心小学和灌口中学作为答嘴鼓培训基地,带领两个学徒走进课堂“宣传”答嘴鼓。“将来还要开展更多的闽南曲艺培训班,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外来务工人员了解闽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