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皇岭弄本月底动工修缮
乌山历史风貌区
从乌山路登石阶进弄巷,巷内古榕遮天蔽日。
乌山历史风貌区东南麓的天皇岭弄,将恢复传统坊巷里弄的历史风貌。
记者9日从有关部门获悉,天皇岭弄古街巷将动工修缮。届时,乌山风貌区将与三坊七巷在空间、历史文化脉络上形成连续性。
天皇岭弄
本月底动工修缮
乌山历史风貌区东南麓,历史上市井繁华,福州传统民居依山而建。清末美国人琼斯收藏的老照片展示了百年前乌山南门兜一带旧景:从乌山顶俯瞰天皇岭片区,只见古民居的马鞍形风火山墙形成万千曲线,犹如万顷碧波,而高爷庙夸张的翘角尤其醒目。
由于历年改建、拆迁以及房地产开发等原因,乌山历史风貌区东南麓,如天皇岭弄的传统建筑及空间格局遭到破坏。如今道山观弄至天皇岭弄一带,还保留着几处传统建筑(群),道山观弄有传统民居澹庐,卖鸡弄有“左联烈士”、革命作家胡也频的故居,属市级文保单位,天皇岭有古时大型庙会举办地、市级文保单位高爷庙,天皇岭弄有清代著名学者郭伯苍著书立说处“红雨山房”。
近两三年来,鼓楼区分期实施了乌山历史风貌区综合整治工程,扩建或新建南、北入口和澳门路乌石山广场,并对上述的几处古建筑(群)进行修复。
本月底,鼓楼区园林局将动建天皇岭弄,天皇岭弄定位为文化古街巷,总长128米。除了保留新修复的高爷庙和“红雨山房”,还将仿建5幢仿古建筑,还有里弄的市政工程,以恢复这一带传统民居风貌与传统弄巷的空间格局,使天皇岭片区与南后街在空间、历史文脉上具有连贯性。
红雨山房两侧
将建5幢仿古建筑
9日,记者探访了即将动建的天皇岭弄。它地处乌山历史风貌区东南麓、道山观弄与今大洋百货之间,南接乌山路,上乌山,另一头与道山路相通。
天皇岭弄长百余米,巷头的西侧山坡上有高爷庙,去年底已修竣。高大黑色的马鞍形风火墙和高耸的屋檐翘角特别吸引人。高爷庙兴建于清晚期,三进两殿,由拜亭、戏台、两侧看楼和大殿组成。木构件、石栏板精雕小花鸟虫鱼兽纹饰,戏台藻井也精雕细刻,颇具福州地方庙宇建筑特色。庙内供奉着掌管“奖善罚恶”的鬼神高爷。敬高爷为神,并专门立庙祀之,这在全国属罕见。修葺一新的高爷庙只差最后一道油漆未上。它采用了“镶牙式”修复法,充分利用旧有的石板和木构件,尽量体现庙宇的历史原貌。修复前的高爷庙是街道纸箱厂,现已辟为安泰街道文化民俗馆。
地面是新铺的石板路,巷东墙被一排石栏杆取代。再往山上走,巷两侧是石头垒砌齐整的山墙。巷子中部西侧天皇岭46号挂着牌匾的“红雨山房”,已于2009年修复完成。“红雨山房”前方的十字路口,往东、西分别通往“第一山景区”和“天皇岭景区”。“红雨山房”的两侧是围着蓝色铁皮拦板的工地,即将建设5幢仿古建筑。据有关部门介绍,这5处仿古建筑为商业用房,将经营文化产业。建筑设计上延续南后街店铺立面的做法,采用传统民居马鞍墙形式,为一层单体建筑,局部为两层。
据悉,天皇岭弄5幢仿古建筑将于本月底动工,工期半年。整个天皇岭古街巷工程完工需投资2000万元(含先期的高爷庙等的修复)。竣工后,乌山的南、北入口、澳门路、南后街、道山路等将可以被全部贯穿起来。届时,乌山历史风貌区将与三坊七巷联手打造5A景区。(綦芬/文 陈建国/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