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来,本报鼓浪屿系列报道引起热心读者的关注,很多人一篇不落地看了下来,有些人甚至反复咀嚼。前天,本报公布了联系电话和电子邮箱后,很多读者通过电话和邮件表达了他们对鼓浪屿旅游的见解。
保持小街小巷风格
读者施先生是鼓浪屿人,他说,看完系列报道后,感觉畅快淋漓,但还有些想法不吐不快。
“现在鼓浪屿有些地方正在拆迁,以拓宽道路、发展绿地,但这与鼓浪屿的风貌不协调。”施先生认为,小巷曲径通幽才是鼓浪屿的灵韵所在,这样也才能和历史建筑风貌组成鼓浪屿特有的魅力,“一览无遗不是鼓浪屿的特色”。
读者柯小姐表示,现在她上鼓浪屿时,不愿意在轮渡广场和商业街过多逗留,因为感觉不一样了。“绿地草坪太多,和公园没什么区别。”她说,只有钻到小巷里,才能找回以前印象中的鼓浪屿。所以,她希望鼓浪屿能保护好小街小巷和历史建筑,“适当开发利用也未尝不可,但不能破坏。”
休闲自助游是出路
“现在的鼓浪屿太过喧闹,白天和闹市差不多。”读者陈先生认为,安静、内敛才是鼓浪屿的特色。如果太多的观光团涌进鼓浪屿,鼓浪屿就会被其他景区同化。“鼓浪屿的出路应该是休闲自助游,而不是低层次的观光旅游。”
游客林小姐在酒店看了本报22日的报道,她很认同游客李小姐的观点。“鼓浪屿就是应该多一些休闲元素,像文化酒吧、特色咖啡屋等,都是不错的地方。”她说,如果有多一些艺术家驻扎鼓浪屿,鼓浪屿的吸引力应该能更大。
发展本土特色商品
阿光是一名从业多年的导游,经常带团游鼓浪屿,他对现在的行程安排也很不满。
“安排在鼓浪屿的时间,至少应有四五个小时甚至一天。”他说,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游客很难领略到鼓浪屿的人文气息,而“野导”的存在,又使鼓浪屿旅游成了“购物游”,严重损害了鼓浪屿的形象。
“组团社把时间线路规定死了,地接社的导游只能在短暂的时间里多介绍鼓浪屿,以尽量让游客留下好印象,下回再以自助游的形式来这里。”阿光说,他们真的希望鼓浪屿能吸引更多的回头客,因为他们同样热爱这里。
阿光承认,“回扣”现象是个不争的事实。“但我们也希望游客能在鼓浪屿上多呆一会,多带些东西回去,这也有利于促进鼓浪屿的经济。”不过,阿光痛心的是,现在鼓浪屿上的旅游商店严重同质化。“很多游客跟我讲,这里卖的东西和其他地方没什么两样。”
阿光说,游客出来旅游,总会习惯性地把旅游地与自己的居住地进行比较,因此,具有地方特色的东西才能更吸引游客的目光。“鼓浪屿就是本土特色的东西太少了,卖的东西总离不开那几样。”阿光说,这也是很多旅游团不愿意在龙头路逗留的原因。他认为,需要多挖掘一些具有闽南本土文化特色的东西对鼓浪屿进行充实,这样才能留得住人。
不能让鼓浪屿成“死岛”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现在不少鼓浪屿原住民搬离这里了,鼓浪屿越来越成为一个死岛。”读者林先生尖锐地说,等鼓浪屿上的几所高校再一搬走,岛上的生机将会被进一步破坏。
“一个没有人气,没有生机的小岛,会吸引人吗?”林先生说,很多人留恋鼓浪屿,是因为留恋岛上的人文气息,留恋岛上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如果鼓浪屿成为一个空岛,游客呆在岛上还有什么意思吗?
曾经,记者采访来鼓浪屿的游客时,他们也确实表现出了对鼓浪屿居民生活的羡慕和向往。北京来的李小姐就说,真希望能在鼓浪屿上多呆一段时间,过过鼓浪屿人的日子;广州来的王先生则表示,看着鼓浪屿人的悠闲生活节奏,感觉时光慢了下来。
林先生认为,居民的日常生活气息可以让鼓浪屿变得更加鲜活,因此,希望鼓浪屿上的公共服务设施能够保留和改善,以留住鼓浪屿的居民。(陈毅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