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复旦出版社11种选题入选“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规划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329

  日前,新闻出版总署“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规划和教育部“十一五”国家重点选题规划先后揭晓,复旦大学出版社有11种选题入选新闻出版总署的重点图书规划,在上海高校出版社中名列第一,在上海所有出版社中名列第四,在全国大学出版社中名列前茅;106种选题入选教育部的重点选题规划,在华东地区27家大学出版社中位居第一。复旦社的人把这样的成绩归功于他们的出版理念:“坚守大学本位,树立名牌意识,向市场要选题,向市场要效益。”
  
  注重高校教材学术专著
  
  从2000年开始,复旦大学出版社下大力气实施“721”图书选题结构规划,即大专院校教材占70%,学术专著占20%,社会读物占10%。他们坚信,大学出版社的优势主要表现在教材和学术出版方面,为此他们摒弃了“短、平、快”的短期项目,主动放弃可以带来丰厚利润回报的中小学教材教辅图书,全身心专注于高校教材和学术著作的出版,坚持大专院校教材、学术专著的出版品种占总出书品种的90%。
  
  1995年以来,复旦大学出版社先后推出《中国文学史》、《中国思想史》、《中国人口史》、《晚明史》、《旧五代史新辑会证》等文史著作,在学术界、读书界和出版界引起较大反响,成为国内重要的学术出版的重镇。2006年,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制定的《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十一五”(2006~2010)重点规划》正式颁布实施,复旦社的“上海图书馆未刊古籍稿本丛书”入选。这套大型丛书由复旦社和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研究中心共同整理,共47种,346卷,计划以汇编、影印、解题方式于2007年出版。这是复旦社为繁荣学术研究而实施的又一个大型学术出版项目。
  
  建设“博学”“卓越”品牌
  
  在现代社会,品牌是决定企业能否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2001年,在建社20周年之际,复旦社选取复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开头两字“博学”,作为复旦版优秀教材的品牌名称,并在工商部门注册,将品牌教材统一冠名为“复旦博学”,开国内出版品牌注册之先河,此举被媒体誉为上海书业当年的“十件大事”之一。
  
  品牌一经确定,复旦社就组织力量全力实施。到目前为止,“复旦博学”涵盖高等教育一级学科二十几个专业、数百种课程。在人文社科领域,先后推出“大学文科通用系列”、“文学系列”、“史学系列”、“新闻与传播学系列”、“公共关系系列”等14个系列;经管类教材推出了“经济学系列”、“金融学系列”等17大门类的系列教材。“复旦博学”教材中,年销售1万册以上的达百种。复旦社在“为教学科研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办社理念:“成为大学实验室、图书馆之外的第三种学术力量”,“成为学术发展的推动器”。
  
  2004年,针对高职高专教学,复旦社推出又一品牌“复旦卓越”,着眼于培养出类拔萃的能力,更强调实践性、应用性。两年多来,“复旦卓越”已经推出“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21世纪物流管理系列”、“21世纪管理学系列”、“会计学系列”等十几个大类、近百种实践性教材。特别是“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创造了半年时间销售30万套的好成绩。
  
  打造过硬出版编辑团队
  
  现在,“向市场要选题,向市场要效益”,这样的观念已经深深地嵌入复旦社每位编辑的心中。社长贺圣遂认为,一个优秀的编辑要有慧根、慧眼和慧才。所谓“慧根”,就是要有对文化的热爱和敬仰,有悟性,对书有感觉;所谓“慧眼”,就是对文化有鉴别能力,能够判断什么是好的、优秀的、独特的、杰出的,不要附庸风雅,也不要被市场愚弄;出版是一个技术性非常强的事业,优秀的出版人要对文字的加工,对知识的准确性,对版式、美术设计、纸质材料的选择,都要有熟练的把握,这样才能做出双效益的优秀图书,才能完成传播文化的使命,这就是“慧才”。敏锐的市场意识为复旦社打造了一支过硬而整齐的出版编辑团队,它奠定了复旦社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2005年,复旦社销售码洋超过2.1亿元,比2004年增长了3000多万元,比2000年翻了三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