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流动的“生命线” 驻沪73171部队医院建立野战救护所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362


  现代战争,比拚的不光是战斗力,还有保障力。作为战时保障的一项重要内容,野战救护日益受到关注。驻沪73171部队医院在院长朱丰海的带领下,把目光投向现代战场,努力打造一流的野战救护平台。
  
  70分钟搭起医院
  
  上海的黄梅天,又闷又热。野战训练场上,突然响起一阵阵尖利的炮弹呼啸声,顿时硝烟四起。随着长长的救护警报响起,一列标有红十字符号的车队飞速驶进救护阵地。戴着红十字袖标的指挥员挥动指挥旗,将车队准确引导到指定地点。
  “迅速搭建野战救护所!”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车厢内全副武装的医务人员鱼跃而出,搬迁、定位、安装、铺垫一气呵成。短短70分钟,7个分类处置救护所拔地而起。救护所外,荷枪实弹的警卫人员警惕地扫视着周围的一草一木。
  笔者随现场指挥员、驻沪73171部队医院院长朱丰海走进帐篷,只见雪白的医疗台上,锃亮的医疗器械摆放齐整,医务人员雪白的职业装束早已替代了汗渍斑斑的迷彩服,以饱满的精神状态随时准备投入到伤员营救中去。
  据介绍,救护所按手术、抗休克等不同需要分指挥组、分类处置组、重伤急救组(含抗休克室和手术室)、医技保障组、生活保障组,每个救护分所人员都由技术精湛的业务骨干组成,最少的4人,最多的10人。他们的任务就是要让伤员在最短时间里得到最科学的救治。
  “两名伤员正往救护所赶来,各类人员做好急救准备。”指挥组发出了第一号指令。救护车迅速赶到,医护人员接过担架上的两名“伤员”,以最快的速度移至外科处置组进行清洗包扎。6分钟后,“伤员”被送到手术组,很快,一袋袋鲜红的血浆缓缓流入“伤员”体内……
  “伤员”一批批送来,救治争分夺秒。不到一个小时,20名经过救治的“伤员”被安然转移到后方医院。
  
  为了战时少牺牲
  
  作为一名职业军人,对战争自然格外关注。身为一名军医,朱丰海和他的战友们更加关注战时救护。
  一次,在观看伊拉克战争的影碟时,一个美军战时救护的镜头吸引了朱丰海的目光。短暂的画面中,美军的救护方式极其科学。能不能借鉴外军经验,也建设一所战时能自由“流动”的野战救护所呢?朱丰海和他的同仁们开始了艰辛的探索。
  关于建设野战救护所的报告送到领导那里,得到了高度赞赏,可经费却要自己想办法解决。他把医院多年来的家底统统拿了出来,又一趟趟到上级业务部门那里寻求支援。有人不解地问朱丰海:这么困难,搞那干啥?朱丰海笑笑:为了未来战争少一些伤亡。
  超过50万元的资金投入,换来了一所全军一流的野战救护所。在野战救护器材库里,笔者看到了一摞摞崭新的野战救护箱,共约120个。这些救护箱可装载,也可空投。箱内分不同用途配备了少则二十多种、多则一百多种的药材。一旦战事突起,这些救护箱和药材可在最短时间里投入使用。
  为了充分掌握先进救护器材的使用技巧,朱丰海两次带着年轻的助手去北京,向专家请教野战救护设备的使用与维护,并把专家请到单位手把手示范教学。
  训练场内,朱丰海身着迷彩服,带领医务人员来往穿梭,紧张有序地演练。两个月下来,官兵们瘦了、黑了,笑容却多了,因为他们对战时救护更有信心了。去年10月,全军海防部队的第一个野战医院终于建立起来了。
  一位将军在上任后的第一个星期内突然造访,提出要亲眼看看早有耳闻的野战救护所。全体官兵紧密协作,只用了一个小时,就将一所具有现代化水准的“流动”医院搭建成功。将军看后,连连点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