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四季连城”旅游文化年·客家元宵狂欢节(图)

来自:人民网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574

林坊大龙

龙腾冠豸

连城舞狮

红龙缠柱

社区民俗踩高跷

犁春牛

芷溪花灯

北团游大粽

  巨龙闹元宵,冠豸迎宾朋。连城客家元宵节庆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客家狂欢节”,2月4日—6日(农历正月十三至十五),值此元宵佳节,连城县隆重举办“四季连城”旅游文化年·客家元宵狂欢节,广邀海内外宾朋相聚连城、共度佳节。

  连城是中国优秀旅游县,自然风光优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四A级旅游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自然遗产冠豸山风景区环抱于城市一隅,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城景交融,集山、水、岩、洞、泉、寺于一身,雄幽奇秀,素有“阳刚天下第一,阴柔举世无双”、“客家神山”、“客家丹霞第一山”美称;有被誉为“北回归荒漠带上的绿洲与基因库”的世界A级自然保护区——梅花山,奇山秀水让人流连忘返。

  连城区位优势凸显。连城处于闽粤赣三省的结合点,既是福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纵深连片发展的重要区域,又是内地连接沿海的重要交通枢纽。205、319两条国道穿境而过,龙长、永武高速公路及赣龙铁路、浦建龙梅铁路,构建起东出西进、南下北上的快速通道,闽西唯一的机场——连城冠豸山机场,现已开通福州、北京、上海、深圳、武夷山等航线,全方位、立体交通网络已经形成。

  连城境内资源丰富。红心地瓜干、连城白鹜鸭、连城黄兔、红衣花生等特色农产品久负盛名,是著名的中国红心地瓜干之乡、中国连城白鹜鸭之乡;生态环境保护良好,是我省南方重点林区县之一,森林覆盖率82.8%,居福建省前列,闽西首位;煤、锰、银、铜、钼、铅锌、膨润土等矿产资源储量大、品位高,具有较高的开采价值。

  连城是客家人聚居地和发祥地之一,客家民俗文化积淀深遂、源远流长,客家风情美仑美奂。有被誉为“天下第一龙”的姑田游大龙、“乡村狂欢节”的罗坊走古事和客家十番音乐、汉剧唱腔、四堡雕版印刷技艺、芷溪花灯、新泉烧炮等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连城拳、宣纸制作技艺、连城客家木偶戏等10项列为省级非遗项目。新泉烧炮、犁春牛、北团游大粽、芷溪花灯及舞龙、舞狮等民俗文化活动祥集城乡,各具独特风姿,被誉为中原古文化的活化石、客家民俗文化的瑰宝。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十大最美的乡村,被誉为民间故宫、客家庄园的中国建筑史上保存十分完整的明清时期建筑精品——培田古村落建筑群;明清两代著名的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四堡雕版印刷基地,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堡古书坊建筑群,古雕版印刷技艺被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连城还是“中国武术之乡”、“中国客家美食名城”。

  连城是革命老区,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全国二十一个苏区县份之一,并坚持20年红旗不倒。1929年,毛泽东同志领导红四军在新泉开展了中国工农红军历史上第一次正规的政治、军事整训,在新泉望云草室起草了著名的《古田会议决议(草案)》,并指导创办了中央苏区第一所工农妇女夜校。当年连城人民为中国的解放做出重大贡献。连城人民具有勤劳勇敢、敢为天下先等革命精神。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连城人民发扬革命传统,奋发图强、敢拼会赢,加快建设产业支撑、民生保障、文化繁荣、生态优美、城镇宜居、社会和谐、党建科学的富有特色的海西新连城,全力建设旅游强县、教育强县、文化强县、生态强县,努力在省、市发展大局中全力推动连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保持了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实现了“十二五”规划良好开局。2011年,连城第三次入选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蝉联),跨入全省县域经济中等发展水平县行列;全县生产总值98.57亿元,增长12.3%;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08.5亿元、增加值39.7亿元,分别增长22.9%和22.6%;城乡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63.6亿元,增长54.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2亿元,增长18.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0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484元,分别增长14.1%和17.7%。

  新的一年,连城县为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建设富有特色的海西新连城和四个强县建设,将今年定为“‘四季连城’旅游文化年”,结合连城四季特色,整体策划、开展春季民俗游、夏季清凉游、秋季山水游、冬季美食游等系列活动,将连城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厚重的客家文化巧妙相结合,着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提升连城文化影响力,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在今年元宵节期间举行的连城首季“四季连城”旅游文化年·客家元宵狂欢节活动内容丰富、精彩纷呈。在三天的时间里,不但集中展示罗坊走古事、姑田游大龙、芷溪花灯、新泉犁春牛、北团游大粽、连城拳、文亨和林坊游龙等脍炙人口的客家传统民俗文化活动,还将举行灯市、灯谜晚会、木偶戏表演等社区系列活动和冠豸山名人书画作品展、根雕根艺展、奇石展、连城兰花展、连城风光摄影展、古玩收藏展、连城美食小吃节等各类丰富多彩的旅游节庆活动,充分展示连城县独具特色的现代文化产业建设成果。

  本次文化节的重头戏是正月十四晚举行的开幕式和正月十五元宵节举行的“山村狂欢节”罗坊走古事和的姑田畅游“天下第一龙”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活动期间,吸引了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香港文汇报、大公报和日本共同社等数十家新闻媒体前来采访报道,福建电视台,有10万多海内外游客慕名前来,与33万连城客家人共狂欢、闹元宵。

  正月十四晚上七点,“四季连城”旅游文化年·客家元宵狂欢节在冠豸山脚下的步行街广场隆重举行,数万海内外游客和当地城乡群众欢聚一起,共庆客家元宵狂欢节盛会。在开幕式上,由连城本土艺术家表演了具有连城独有客家特色的文娱体育节目,木偶书法绝技、悬空书法绝技、茶壶唢呐绝技、连城拳表演、《冠豸情歌对唱》、《丰收谣》让大家大饱眼福。随后举行的连城客家民俗踩街巡游活动掀起了开幕式的高潮,伴随着震耳欲聋、漫天怒放的烟花爆竹,长达1000多米,由十番音乐开道,新泉犁春牛,庙前红龙缠柱、芷溪花灯,北团游大粽,莲峰社区彩车、高跷,林坊大龙等连城独具特色的客家民俗组成的巡游队伍,陆续通过开幕式现场,激起了现场观众无比的热情,簇拥、奔走在巡游队伍前后,争相用手中的相机、手机拍照留念,唯恐拉下每一个精彩的瞬间。

  罗坊走古事:

  连城县罗坊乡的正月十五元宵节素有“山村狂欢节”的美称,上午十一时许,在省级文物“云龙桥”前的清岩河河中间,七棚“古事”一字排开,数百名村民在河里泼水浸湿,河两岸挤满的数万各地观众正翘首以待。“嗵!嗵!嗵!”随着三声神铳的巨响,村民抬起古事逆水狂奔,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岸上的观众也群情激奋,不由得发出热烈的掌声、欢呼声、呐喊助威声,大呼过瘾。这就是当地最为出名的客家风俗——“走古事”。

  走古事是一种传统的客家风俗,就是将小孩装扮成古代的官员,然后站在一个木栏上,人们抬着游行的一个客家仪式。但罗坊乡的走古事独具特色,当地人为纪念祖先不远万里跋山涉水、战胜种种艰难险阻由中原迁徙而来,“走古事”不但要在岸上走,还要水里游,更要奋勇争先,用以展现先祖奋勇拼搏、力争上游的创业精神和教育、激励后人。罗坊“走古事”共七棚(棚,为扮演古事的一个轿台),挑选体壮胆大的十岁男童两名,按戏曲装扮,化妆脸谱,身着戏袍,一名扮领先的天官主角,一名扮护官的武将。天官直立在一条铁杆上,腰身用铁圈固定,武将坐立在轿台上,成两个层次。轿台由木柱镶成方形框架,四周饰上精美的画屏,两根轿杆,每棚约四百余斤,须用二十人抬。

  每年春节正月初三、初四,抬“古事”的男丁青年要上山锻炼脚力。到正月十二日开始斋戒三天。十三日晚净浴,换新内衣。十四日上午十点许,穿上统一彩服,抬着“古事”,以天官领路,跟随“古事”六棚,后有菩萨轿、万民宝伞、彩旗、十备鼓乐队,一路鸣铳,来到罗坊的屋背山坪。在数以万计的乡民和游客的围观中,一个个精神振奋,在呼喊着“嗬!嗬!”声中开始竞赛,戳力奔走。 正月十五日上午,“走古事”仍依十四日走法,到十一时许,“古事”列队从“云龙桥”下河床,鼓乐队先互泼水透湿,然后响三铳,“古事”棚蜂拥下水,逆水而走,竞争激烈。除天官一棚不能超越外,后棚若能超过前棚,则视为吉利,于是抬夫拼力而为,不顾天寒水深、河石苔滑,跌倒了再爬起,情绪异常高昂,为走“古事”之高潮,抵终点河边方允遏止,一年一度的“走古事”到此告终。

  今年是新千年的中国第一个龙年,姑田人为向世界传播姑田游大龙这一古老传统客家文化的精神和风采,藉此时机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在壬辰龙年正月十五(2012年2月6日),姑田镇以“姑田大龙,承古开新”的理念为主轴,举行史上最大规模的游龙绕境活动,决意打破这一项目现有的吉尼斯世界记录。当天,英国吉尼斯世界记录派出执行官、认证官到现场作测量鉴定,长达348节(待定)、1460多米(待定),历时10个小时、历程10公里的姑田巡游大龙活动成功打破记录成功,成为世界最长游大龙吉尼斯世界记录,天下第一龙名副其实。

  每年春节期间,姑田人便忙于游大龙事宜。当地客家人以村为单位,按规矩每一年都是由被轮到的一姓氏家族举办,再从该族中抽签决定由哪家承担龙头制作。被选中户是荣耀的象征。通常制作的龙头高2米,直径80厘米,龙口大张,含一直径70厘米的大红龙珠,气度不凡,大有吞云吐雾,威震山河之势。其余同族中每家至少须制作一节竹编纸糊龙身,尺寸一般高2.4米,长4.2米,大龙再由一节节龙身相接而成。一般姓氏家族越大,龙身越长。基本上每年的龙身长度都在500——1000米不等。

  在农家,看着做好的五彩斑斓的龙身,龙身上得以尽致发挥的诗词、书画、剪纸、美术等文才,让人不禁为此间文风之盛赞不绝口;读着龙腰两端上的题字,诸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等,百姓的美好愿望跃然纸上。

  正月十五元宵夜,姑田乡村,大龙翔游,少则百余节、500多米,多则200多节、千米长的大龙,蜿蜒于乡间村野,穿行于大街小巷,腾挪起伏,活灵活现。大龙每节至少由五个青壮年轮流抬举;而硕大龙头则需20多人轮番上阵,由三个人擎着、一个人前面看路、四个人用绳子从四方拉住,才可平稳前行。

  正月十六,举行化龙仪式(把游过的龙焚烧干净),宣告一年一度的游大龙民俗活动圆满结束。(王秀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