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上海郊区社会事业社会保障稳步提高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94

  上个月末,在青浦区赵巷镇金葫芦社区漂亮的图书室里,全国首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宣布建成,农民们在新上岗的基层读书辅导员指导下,点击鼠标轻松上网查书。目睹此景,人们不禁感叹,如今上海郊区的农民和市区居民的生活差距越来越小了。
  
  让郊区农民也享受到城里居民的各种社会事业待遇,在上海已不算什么新鲜事。青浦区正在实施的“书香飘农家”工程,将在全区每一个基层村配置电脑等现代化设备,在市图书馆的支持下,引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民不仅能阅读到丰富的书刊资源,还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获取各类信息,每个村都聘请专门的读书辅导员负责日常管理及读书指导,并经常性组织多种形式读书活动。“书香飘农家”工程不过是郊区农民在文化生活方面与市区缩小差距的一个近例。如果你到各个区县的乡镇卫生院看看,会发现如今所有的乡镇卫生院都有了宽敞明亮的候诊大厅,装有空调的科室和病房,超过35%的绿化率,硬件条件和市区医院已相差无几。据市农委社会发展处介绍,到去年年底,郊区已基本完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标准化建设和改造,正在进行新一轮村卫生站的标准化改造,把医院开到农民的家门口。
  
  此外,郊区的中小学校舍也已基本达到了市颁标准,几乎所有郊区区县都拥有了现代化的寄宿制高中。郊区的人均体育场面积已提高到22平方米。据市发改委提供的数据,为缩小城乡差距,上海的市级财政加大了向郊区转移支付的力度,大力支持财政困难区县社会事业的发展。全市教育费附加用于中心城区与郊区的比例已从6∶4转变为4∶6,补贴郊区卫生事业的建设费用从无到有,“十五”累计补贴达3亿元。
  
  随着经济近年来的快速发展,郊区区县在财力提升后积极反馈于民,加大了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的力度。南汇区134个规划内的行政村去年已全部建成了自己的村文化活动服务中心,每个中心具备图书阅览室、老年活动室、卫生所、室内外健身点、为农小超市、就业指导、外口管理办公室等功能。而在嘉定,政府除了建立“大病基金”解决农民看大病难问题,还每年出资300万元,免费为全区近6万名60岁以上的农村老人进行健康体检。6所二级医疗单位最近又组成了6支“支援农村医疗服务队”,走向全区160多个村为基层农民义诊服务。不久前,上海第一座按国家一流标准设计建造的社会福利院在郊区安亭镇向阳村投入使用,这座现代化福利院装有无障碍通道、24小时监控设施、应急呼叫系统……
  
  市区的优质教育、卫生资源,也加快了在郊区的布局,松江大学园区、紫竹科学园区的建设,公共卫生中心、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和儿科医院的迁建,东方绿舟、F1赛车场和旗忠网球中心的相继落成,这些项目均大大提高了郊区社会事业的服务能力。以F1大赛、大师杯网球赛、金山国际沙滩排球赛等为代表的高水平赛事和活动,不仅让郊区农民大开眼界,更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此外,最近几年市郊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保障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十五”期间郊区已全面建立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截至去年底参保人数为101万人,其中领取养老金人数为28万人,人均月养老金为107.6元,此外还制定了老年农民最低养老补贴制度。2003年开始,上海建立了小城镇社会保险制度,重点解决被征地人员及历史遗留的各类特殊群体的基本保障问题,到去年底参保人数已达110万人,其中11万人领取了“镇保”养老金,人均月养老金为417元,当年有125万人次享受了“镇保”的医疗保险待遇。而“十五”期间本市农村各类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已超过99%。郊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完善,筹资水平稳步提高,到去年底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达233万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