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五一劳动节难得长假七天,上海水产大学教授王武全部用来“还债”―――老伴3月份生日,答应的礼物还没买;住在太仓的母亲,已有半年没能探望;学生的一篇博士论文、两篇硕士论文正等着指导……
真的太忙太忙。作为农业部渔业科技入户工程首席专家,王武带着团队常年在全国各地塘边垄间奔波,为了让“池塘科学养鱼高产技术”、“河蟹生态法育苗新工艺”等科研成果早早走进农家,把一个个鱼池、蟹塘变成“金窝窝”。
黑龙江、辽宁、湖南、湖北、安徽―――这是王武年初至今的行程。这位“鱼虾蟹”教授,今年已六十有七。问他为啥那么拼?回答:一年之计在于春。忘不了当年,四川一位养殖户听完课后一番话:“王老师,我用了20年池塘增氧机,今天才知道要中午开机效果好。”心里实在不是滋味:增氧技术上世纪80年代初已在全国推广,可水产户现在还不会用,农民太需要科技指导了!更难忘去年,广西合浦县陈老汉,靠着刚学来的养虾新技术当年盈利4万元,偷偷告诉他:“王老师,我们全家现在都像做梦一样。”
如今,大江南北都有王教授的牵挂―――
辽宁盘山县的“稻田养蟹”试点,已经初具规模。原先田里光种稻子,农民每亩每年挣600元左右。如今田正中挖小池、种水草,放养清水大闸蟹,三花螟等害虫就是天然蟹饲料,而蟹“粪便”则成了肥田的宝贝。这不,每年每亩靠卖蟹多挣千把块,连稻子都能增收5%―17%。王武说,这项技术很快将推广到整个东北,到时候又出稻子又产蟹,黑土地就成了真正的“鱼米之乡”。
安徽当涂县,连七八十岁的老婆婆都知道王教授的“生态修复”。由于多年缺乏环保举措,水质持续下降,当地的蟹越养越小,蟹塘200元一亩的承包价,没人要。2002年起,王武经过充分调研后指导当地启动了生态修复工程,发展生态养蟹模式。为让农民迅速理解,他将其概括为“种草、投螺、配养、稀放、控水”,10个字一听就明白。如今,当涂已由“大养蟹”变为“养大蟹”,蟹塘每亩800元照样有人抢着包。去年全县30万亩蟹塘亩均净收入2500元。
还有帮着湖南汉寿县的珍珠养殖户建起科技指导、养殖、收购网络;指导湖北兴州县的科技示范户养殖味道鲜美、市场广阔的“昂刺鱼”……长假后,王教授和他的团队又有了新目标―――五大连池的好水,能帮农家养出好鱼。
这两年,王武发表的论文少了,但他撰写有关实施方案、计划、建议、总结、体会等每年都有15篇以上(10万字以上)。他说:“对我来说,论文写在祖国的江河湖海上,科研成果留在农民家,才是最有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