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五一”期间豫园古戏台钟磬奏绝响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80

  “五一”期间,豫园古戏台上,编钟、编磬奏鸣古乐,一展“千古绝响”,使人浮想联翩。
  5位来自湖南岳阳的演员,身着战国时期服装缓缓走上了古戏台。只见两位女演员各持棒槌,分别站在编钟和编磬前,中间一人持箫、一人吹笙、一人坐到古筝前。不一会儿,音乐声起,哀伤婉转,在园内缭绕。湖南大学编钟文化艺术中心主任陈文告诉记者:“这是古曲《屈原问渡》,表达了屈原忧国忧民的心情。”
  上台演奏的编钟是据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曾侯乙墓编钟复制而成,共56只,按照高、中、低音分三排呈“L”形排列。陈文指着上下两排像瓦片般的乐器说,那是磬。磬体用青色石灰石制成,上部为倨句形,下作微弧形,可旋宫转调,演奏多种乐曲。据说,磬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犁、釜等石器农具,形成于商代。这次用来演奏的磬,16片为一组,共2组,也是根据战国编磬复制的。
  “近之则钟声充,远之则磬声章。”细细听来,编磬和编钟都体现了一种雍容华贵、矜持庄重的贵族气派。编钟浑圆厚实、洪亮短促、穿透力强,在豫园古戏台上敲打,连数百米外的藏宝楼也能听见;与编钟相比,编磬的声音显得清澈脆亮细润,柔弱而又悠扬。
  《屈原问渡》奏毕,又演奏了据《离骚》改编的《楚商》,还有《春江花月夜》、《苏武牧羊》、《国殇》等曲。陈文说,其实编钟、编磬什么样的曲调都能演奏,他们准备了27首曲,每天演奏5场,每场半个小时。果然,当日本游客多时,他们就演奏《北国之春》;当欧美游客占多数时,他们就演奏《友谊地久天长》,乐得老外随着乐曲翩翩起舞。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