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五一劳动节,我在家劳动一天。”5月1日晚上,记者给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褚仁远教授打电话,他开口就说:“新买的家具开裂了,趁休息去换一换。”
其余几天做什么?“剩下两天,要评审四篇博士生论文,还要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做评审……”5月4日起,申城医疗机构门诊照常,褚仁远又要到医院开专家门诊了。
今年初,褚仁远因“近视眼手术微型角膜刀系统的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成为上海医疗界在该奖项领域中的“独苗”。掰着指头算算,这位连续担任8年上海医学会眼科学会主席的专家,已整整搞了45年儿童近视眼研究,并创造过一系列惊人且有趣的“纪录”:为出生仅三个月的远视眼婴儿验光配镜,为四岁半的小孩设计配戴透氧硬性隐形眼镜,为高达5700度的深度近视眼患者手术矫正……
这位早已功成名就的医生认为,很多事情刚刚起步,“我们长期只关注眼科医学,却忽视了视光学。医生不会验光配镜、验光师不懂医学知识,直接导致验光不够精准科学,孩子视力难以得到矫治。”记者了解到,在国外验光师与眼科医生一样,大学教育后经过继续岗位培训方能上岗。上海的调查却显示,67%的验光师为高中毕业生,大学本科毕业仅占0.9%;很多眼科医生对视光学中的光学、数学公式知之甚少。
身为我国视光学发展的关键人物,褚仁远早在1962年从原上海第一医科大学毕业时,已对这一领域有所接触。那个年代视光学并无像样研究,市民要配眼镜,眼镜店里的师傅远比专科医生更懂行。于是,周一至周六,褚仁远在门诊里接触大量病例;周日则骑着自行车到眼镜厂内,跟师傅们“摸爬滚打”。上世纪六十年代,他在全国“开先河”开出隐形眼镜专科门诊。现在,已年近古稀的他仍会亲自为患者制作隐形眼镜。
“我最喜欢孩子!能为孩子们配眼镜,给他们一副好视力,特别高兴。”当年,配眼镜被很多医生认为是旁门左道,褚仁远却兴致勃勃。他还记得:出生三个月的远视眼患儿刚到门诊时,妈妈急得欲哭无泪,他大胆提出给孩子戴眼镜矫正,六个月时孩子远视眼度数降低了,八个月时视力变得清晰了……这意味着,一个几乎肯定要弱视的孩子即将彻底告别眼病。年方12岁的女孩患深度近视已达750度,父母甚为苦恼。但她戴了褚仁远配置的眼镜十余年,直到大学毕业,近视度数依旧保持750度。“这么多年没变深,我爸妈都觉得不可思议。”女孩说。
“五一”前夕,褚仁远收到了上海医学会视光学分会抛出的“橄榄枝”:提名他担任该分会主任委员。“45年可不是终点,”他的眼神中流露出孩子般的憧憬,“眼科医学与视光学两者都不能偏废。我想在这两个学科之间搭一条通道,让更多患有眼病的孩子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