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上海老年人照料体系国际研讨会侧记
平均每个月,全世界有100万人迈进60岁,步入老年人的行列。
联合国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老龄化进程加快。1950年,全球只有1/12的人口超过60岁;而2050年,全球将有1/5的人口超过60岁,那时,中国将成为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的1/5还多。
6月27日,为期4天的2006年上海老年人照料体系国际研讨会拉开大幕,来自澳大利亚、荷兰、丹麦等26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300多人齐聚一堂,探讨如何应对这“老龄化时代”的全球挑战……
生活中,最怕就是“跌倒”
生活中,老人最担心什么?27日论坛上,与会专家频频提起的是“跌倒”。如今,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剧,老人因摔倒骨折的事故越来越多。在荷兰,25%的75岁以上老年人住院,都是因不小心摔倒而骨折,直接影响了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如何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与会专家开出了各自“良方”―――
荷兰卫生、福利和体育部社会支持司司长阿诺德:我看首要是在“预防”两字上下功夫。比如,可通过提供手杖助力、轮椅代步,以及特殊的公共交通设施,住房、设施的人性化设计、改造;同时高质量、预防性的(医疗和社会)保健照料制度也不可少。
瑞典卫生和社会事务部社会服务司司长卡林:防止老年人摔倒,其实也是对健康老龄化的投资。瑞典最近做出了一个有关老年人照料的发展规划,加强对最需要照料的人的优质照料,尤其是在预防方面,鼓励各市加强走访、监控,防止如摔伤等可以避免的疾病。
丹麦兰德斯市老年人照料部主任柯尔斯坦:在兰德斯市,凡是年满75岁的老年人,都会由专人进行预防性走访,提起他们重视。
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长高菊兰:目前,上海已构建老年人“生活照料服务网”、“社区紧急援助网”、“医疗卫生保健网”。通过结对关爱的形式,让志愿者提供一系列关爱老年人的活动。如,静安区为每个街道配备一名独居老人专管员,专门负责独居老人关爱工作,闸北区成立独居老人巡视员队伍,普陀区的守望工程等,都是通过经常性走访,预防纯老年人家庭的老人发生原本可避免的如摔伤之类的问题。
生活中,请给他们尊严
其实,不论年纪大小、是否有残疾,绝大多数老人都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都希望仍然对社会有用,活到老学到老。今天在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同时,我们如何去极大重视并充分发挥老年人的知识与经验,让他们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英国利物浦市政厅官员安东尼:各类组织应当支持让老年人自己来引领服务事业的发展,这种思路和文化也应作为政府制定规划时的考虑依据。让老人选择生活,而非让生活限制老人。老年人如何参与社区发展?我们正在尝试让80多岁的老公交车司机,向年轻司机传授驾驶技巧。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把那些曾经对社区作出过重要贡献的老年人组织起来,通过讲座帮助年轻人更好地掌握相关领域的知识与经验。
联合国国际老龄学院院长弗雷德里克:人们必须转变观念,这样老年人才能参与社会活动,融入社会。老年人不应该是被动的旁观者,而应该被看作是平等的公民,享有同等的权利。老年人组织很关键,要通过提倡和鼓励多代人的交往和团结,使老年人参与进来。
澳大利亚ACU大学老龄化问题系主任特雷西:我作的调查表明,2050年之前,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将推迟退休时间,继续工作,因为他们工作经验丰富,而且继续工作有利于身体健康。活得长并不一定就不能自理,老年人应跳出传统观念束缚,继续发挥余热,能够在“老有所为”中找到新的突破。相信那时,老年人将不再是多病、贫穷和依赖的同义词。
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长高菊兰:上海目前已连续举办了四期“银龄行动”,为智力支援新疆输送了一批老年志愿者。前三期共有104人次的老年志愿者在新疆阿克苏地区和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开展志愿服务。他们在服务岗位上无私奉献,把知识、智慧和经验奉献给边疆人民,支援西部的开发与建设,在上海和新疆人民之间架起了一座爱心桥梁。今年,“银龄行动”的服务地区新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愿服务以医疗卫生为主,并兼顾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畜牧、城建、规划、科技、体育等专业。
生活中,老年痴呆尤需关注
今天,医学仍然是这样无奈。每7秒钟,地球上就新增一名这样的患者―――老年痴呆。到2020年,全球老年痴呆病人占65岁以上老年人的比例将达到9%。目前在我国1.3亿名老年人中,痴呆患者大约500-600万。被称为“老年人的艾滋病”的这种老年病,是人口老龄化发展不容忽视的问题。今天,我们如何给他们更多的关爱?
荷兰国家照料和福利学院教授皮特:在荷兰,痴呆老年人的专门照料走过了40年的历程,包括社区的早期发现、记忆诊所的诊断、家庭照料和专门的护理院。今天荷兰有15%的痴呆病人,由护理院为他们提供永久性的住宿、专业健康护理和支持。在社区,资源进行了整合,主要是协调全科医生、医院、需求评估机构、上门照料机构、社会工作者、当地政府和志愿者在阶段所能提供的服务,以及家庭提供的照料服务。而且,我们新近为痴呆病人建立了小型的护理所,对它们有一些特殊要求,比如要努力使病人活跃起来,尽可能多地参加日常的家务活动等。
德国汉堡社会和家庭事务部高级官员马可:我们让那些高度功能性残疾的老人入住养老机构,严重的痴呆病人包括在内。对他们,我们的照料理念强调建筑设计、工作人员的行为指导方针和老年病与精神病咨询。减轻压力、害怕是干预的主要目的。
丹麦兰德斯市老年人照料部主任柯尔斯坦:最重要的是专业支持和经过培训的工作人员,以及与家人沟通,了解他们的个人生活经历和生活习惯。
上海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处长章淑萍:目前我国痴呆老年人的照料问题,都包括在不能自理老人的范围内,没有单列出来。但是已考虑到这个问题,吸收借鉴国外的好经验,给那些患病老人更多的关爱。
生活中,会有这样的责任和关爱
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随着全球老龄化社会的加剧,社会用在老年人的医疗、养老、服务方面的费用越来越多,消耗社会资源的同时,也影响了代际的团结,带来家庭和睦等一系列问题。如何解决?一个重要的措施,从养老金入手。
荷兰卫生、福利和体育社会支持司司长阿诺德:目前在国际上,养老金主要划分为三块:国家养老金、职业养老金、私人养老金。在荷兰,年满65岁的居民都享受统一的国家养老金,目前荷兰4.5%的GDP用于这项开支。除此之外,许多职工都有职业养老金,每年提供大约相当于最后工资或全程平均工资70%的收入,还有许多私人养老金。现在,后两块养老金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它们的贡献相当于节省了荷兰120%的GDP。
上海市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桂世勋:类似荷兰的后两种类型的养老金,也就是企业补充性养老保险、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我们今天可以做得更好一些。比如,加大政府鼓励力度,出台相关优惠政策,这样也能减轻国家财政的压力,并能促进这两种保险的更好发展。
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长高菊兰:目前上海市户籍老人已达266.37万人,全市有5.5万张养老床位,还有5.5万人享受到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这包括提供送餐、生活护理、康复训练、家居清洁、洗衣、陪同就诊、陪同购物等服务项目。上门生活料理已经成为上海居家式照料的主要形式,并正在向专业化、项目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上海即将在全市推广《上海老年人照料需求评估标准》。新评估的目的是将有限的服务资源优先分配给最需要的老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这个新《标准》从2005年10月开始试点,效果很好。其中包括四个主要参数―――生活自理能力、认知能力、情感行为、视觉能力,以及两大背景参数―――社会生活环境、重大疾病,使量化的评估标准,测试老年人独立生活能力,以确定他们需要什么样的帮助。
上海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处长章淑萍:新的评估标准,操作性更强,据此可以针对老年人的需求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主要是四大项:个人生活照顾服务(送饭、洗衣、洗澡、理发、剪指甲、擦身等),综合家居照顾服务(室内打扫、晾晒被褥、代购物品),个人康复服务(陪医、量血压、推拿理疗),家居维修照顾服务(家电维修、下水道疏通)等。届时,上海市将完成包括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服务、照料需求评估等子系统组成的“上海老年人照料服务信息管理系统”,为本市老年人提供更加细致、及时的服务。而“十一五”期间,上海将依托专业化、社会化培训机构,证书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相结合,进一步完善护理员、医护康复、评估员培训课程,加强专业化培训;建立养老院院长资格证书制度,强化管理人员的行业准入,最终形成一支10万人的养老服务专业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