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团市委日前发布一项关于本市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现状的调研报告。报告显示:本市绝大多数学生对体育锻炼表现出积极态度,95.2%的学生愿响应全国推进的“阳光体育运动”,每天参加1小时体育锻炼。
体育课是锻炼主要时段
调研显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段依次为体育课、双休日节假日、放学后、课间与午休、早晨。其中体育课仍是学生参加锻炼的最主要时间段。
据了解,包括体育课和活动课时间在内,目前小学一至三年级学生平均每天锻炼时间为46.4分钟,四至五年级为57.7分钟,预备班至初一为76.6分钟。数据显示,随着学生年龄增大,参加体育锻炼时间逐渐增加,但这个数字到了初二、初三又下降到40分钟。
根据调研结果,学生最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依次为:羽毛球、跑步、踢毽子、篮球、跳绳、足球、乒乓球等。其中,男生青睐足球、篮球、跑步等竞技和耐力相结合的项目,女生则偏爱踢毽子、羽毛球、跳绳等休闲类健身项目。
学业和体育锻炼有冲突
尽管从学生、家长、学校到社会都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有一定认识,但调研发现,学业和体育仍存在冲突。一些老师对此十分无奈:“学生一天到晚钻在书堆里,连玩都不会了。”
在一些学校,每天早晨、中午和放学后都会有老师进教室讲课,学生在校期间除了体育课,锻炼时间十分有限。在个别学校,一到期中期末考试,体育课以及所有课余活动时间都会被主课挤掉。
不少家长反映:“孩子每天11点以后睡觉,早晨5点起床背书,平时根本没时间锻炼。”“以前周末还能出去锻炼,今年孩子上初三了,周末也要补课了”……
体育锻炼贵在坚持
调研中,部分学生表示:“在学校体育锻炼总是达不到老师的要求,逐渐没信心。”“愿意参加锻炼,但坚持不下去,无法养成习惯。”
专家提出,体育健身贵在坚持,贵在养成习惯。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都应以长远眼光看待体育健身,让“每天锻炼1小时”能长期开展下去。
据了解,目前本市也有不少学校在全员参与体育健身方面进行了尝试,有的学校给每个教师准备了一毽一绳,鼓励从校长到学生都养成锻炼的好习惯,从而形成一个全体参与体育锻炼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