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劳模精神,在这里闪现---2004-2006年度上海市劳动模范 表彰大会侧记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647

  他,是炼铁厂的一线工人,高中毕业后没有进行过正规学习,却用自己的发明打败了进口产品;
  她,是社区的党总支书记,替动迁居民找好了安置房,却失去了自家动迁的最好机会;
  她,是从美国来的“海归”,放弃了高额年薪,却为中国带来第一块基因芯片;
  她,是从田间走来的初中生,还没有学会上海话,却用三个月成为日本技术研修班中的佼佼者……
  在4月27日的“2004-2006年度上海市劳动模范表彰大会”上,最充分的时间留给他们―――四名劳模代表。不同的行业,一样朴实无华的交流发言,让所有的听众沉静在深深的思考中。唯有一阵又一阵的掌声,打破平静。
  岗位,创新的舞台
  谁说一线工人不能搞发明?来自宝钢分公司炼铁厂的韩明明让与会者肃然起敬。就是他,没有一味接受已有的进口技术,而是发明出更适合中国企业的金属检测和除铁技术。他说:“解决生产中的设备问题,一线工人最有发言权。”凭着这份信心,他一干十多年。最终,他发明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金属检测和除铁技术获得7项专利。由新技术制造的除铁和金属探测装置比进口的节省了几十万元,不仅在国内钢铁厂广泛运用,而且出口日本、蒙古、泰国等地。
  平凡的语言,掩不住一线工人的骄傲;台下的掌声,更是听众对岗位创新的支持。趁热打铁,同样是本届劳模、上汽股份的徐小平当场向全体劳模发出倡议:“要立足岗位创新、岗位成才、岗位奉献,积极开展小革新、小发明、小改造、小设计、小建议活动,为共建共享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感动,源于“错过”
  云中居委会党总支书记朱蕙娟在发言中几度声音哽咽。丈夫从事长途客运工作,家里全靠她一人,可社区工作忙,不知不觉中就疏忽了小家:自家动迁的关键时刻,她通宵达旦地为其他动迁户协调,错过了动迁的最佳选择;女儿中考,没来得及照顾沟通,作为运动员的女儿错过加分机会,影响了报考结果……至于为下岗工人找工作、为孤老送温暖,更是错过一顿顿饭、一天天休息。
  听者动容。不仅仅感慨朱蕙娟的不容易,更想起自己的故事,因为每一名劳模、每一个劳模集体都曾经历一次又一次“错过”:博星基因芯片的李瑶,放弃了美国的工作签证和高额年薪,错过了申请绿卡等优厚待遇;解放日报新闻编辑部的编辑们,长年累月晨昏颠倒,错过了多少次与朋友相聚的夜晚、多少个合家团圆的除夕……但感动的背后始终是执着。因为劳模代表们在发言中表达了同一个意思―――劳动光荣;创造性地进行劳动、满怀热情地为人民劳动、为服务社会和国家而劳动,更是无限光荣。
  表彰,仅仅是起点
  掌声表达不了听众对劳模事迹的感动和支持。即便在散场后,互相支持、互相鼓励的交谈仍不时响起。作为四名首次评上市劳动模范的农民工之一,华日服装的朱雪芹被不少听众围住。这个说:“小朱,好样的!”那个说:“小朱,继续加油!”
  接受采访时,朱雪芹说得很诚恳:“我现在心里很激动,同时也感觉压力很大。从普通的外来务工者变成劳动模范,我走得很辛苦,但这只是起点。现在市场竞争激烈,如果产品不能随市场变化而变化,就会被市场淘汰。这是对企业的挑战,也是对我的挑战。”她悄悄告诉记者,为了做得更好,她已经开始修读工商管理课程,并准备今年把日语等级证书考出来。而更多的劳模,还没等记者“粘”住他们,已经赶回了自己的工作岗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