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是密封的单间――上海完成第10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
葛春霞,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师、上海媳妇、一个两岁男孩的妈妈;4月26日,她又有了个新“头衔”:上海第100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真巧。我是第100个捐献者,我们同济大学今年百年校庆,现在给我采集造血干细胞的华山医院也建院百年。”身材娇小的她躺在病床上,两条胳膊都插着输液管,还是不忘轻松一下。
“真没事,感觉还不错……”伴随着小葛的捐献,上海因此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个完成“第100例捐献”的(省)市。而这个月,上海还创下了一月五例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纪录。
昨天上午,小葛接受了第一次造血干细胞的采集。今天上午,她要进行第二次采集;下午,满载着祝福的血袋,便会送往南京鼓楼医院,又一条宝贵的生命看到了希望……
“万分之一的希望”
“扑通。”白血病患者张俊的妈妈朝葛春霞重重跪下去,小葛赶忙把老人扶起。此时,老人激动地泪流满面,她把一张贺卡塞给小葛:“张俊现在隔离病房没法来,这是他让我交给你的。”贺卡内,写得密密麻麻,小葛一把将贺卡贴在了胸口。
4月26日下午2时,在简短的捐献仪式上,葛春霞经第一次采集的一袋50毫升造血干细胞,被郑重移交到南京鼓楼医院欧阳建医生手中。“恩人啊,如果没有小葛,我们张俊就没希望了。”专程从南京赶来的张妈妈,不住地感激。
张俊,28岁,江苏宿迁人,听南京的记者描述,他身高184厘米,和他的名字一样高大英俊。1998年张俊应征入伍,张妈妈说,孩子从小就想当军人,在部队,他还拿到了公安大学的函授大专文凭,2003年退伍后,在当地计生委工作。
厄运降临的那天,张妈妈至今记忆清晰:“2006年7月29日,那几天孩子刚刚决定和未婚妻年底结婚,家里正喜气洋洋。可谁知就这时,在单位的一次例行体检中,他被诊断为白血病。一时间,我们全家都懵了……”建军节那天,张俊接受了第一次化疗。
这样的机率简直就像中彩票。白血病,俗称“血癌”,是人体造血细胞的恶性肿瘤,目前发病率为十万分之四。感染者往往会表现为发热、流血不止,严重感染者甚至会出现败血症,危及生命。而目前,能根治白血病的最先进医疗手段就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即过去所称的骨髓移植),但是,非血缘关系配对相符的机率几近万分之一。
万分之一的希望,让全家人几近绝望。然而就在这时,峰回路转。今年1月,张妈妈突然被告知,上海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中有人与张俊的抗原配型成功。“万分之一的机会啊,张俊太幸运了,从得知消息的那一刻,我们知道,张俊有救了。”
一旁,刚刚结束第一次造血干细胞采集的小葛,脸色有些发白,却抑制不住地高兴着。
“这个忙,一定帮”
时间闪回到5个小时前。
4月26日上午8时45分,“说实话,能配型成功我也没想到,还真有点中奖的感觉,有点激动。”在这也是11年前上海首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产生的地方,窗外风景正好,看着忙碌的医生,葛春霞非常轻松。
护理师利索地把管子接好,开动机器,随着离心转头轰隆转起,葛春霞的血液顺着管道从右臂进入离心机,其间混入生理盐水和抗凝剂,机器自动取走血液中的造血干细胞,然后将剩下部分混匀后,再从左臂输回小葛身体。“整个过程大约持续4个小时,过滤人体1万毫升血液,相当于让人体全身5000毫升的血液循环两圈。”主治医师李佩告诉,“整个管道是一套一次性的全密闭系统,保证卫生和安全,以前还有传闻说献血容易感染传染病,根本不正确。”
“其实整个捐献过程,志愿者仅少了100毫升血,比正常献血还少,对人体毫无损害。”李佩一边观察病人一边说,“现在我们所采取的是从外周血中采集的方式,非常安全;此外,我们还对志愿者提出体重需过90斤,无慢性病等要求,都是为了保证采集质量和志愿者的安全。志愿者在捐献完当天就能回家,一周内就可恢复。”
葛春霞静静听着,“你看,根本没有一些人说得那么恐怖。”就是因为觉得没什么,她不但让同为设计师的丈夫“忙自己的去”,还特意叮嘱同事别来。住进华山医院前,葛春霞还把孩子托付给婆婆,轻松地说:“妈妈去出差啦。”
干净的床头柜上,放着一杯同事送的冬虫夏草茶和一本专业书,说起加入造血干细胞库的缘由,小葛觉得再没比这个更自然的事了,“我习惯每天看早新闻,2002年一天,偶然看到了一期有关白血病儿童的节目。看着孩子们祈求的眼神,我当时就告诉自己,一定要做点什么。于是一毕业,我就到上海市血液中心做了登记。”
五年前的心愿,今天终于实现,“说实话,时间太久了,一开始听到配型成功,我还愣了一下。但随即我就告诉自己,这个忙,一定帮,虽然他不是孩子,可生活也才刚刚开始啊。而且,这个忙,帮得感觉还不错,扎针时都不疼……”小葛又笑了。
“我们的爱心一样重”
“成为第100例,有什么特别?”有人问小葛。
“没什么,其实我和所有参加捐赠的志愿者一样,我们的爱心一样重,只不过我是恰巧第100例。”顿了顿,她又说,“其实,我更宁愿自己不是第100例,不要这么多的关注,因为我真觉得自己所做没什么了不起。”
正是这样“没什么了不起”的坦然,让更多生命得到了希望和尊重。截至目前,上海分库已拥有志愿者70526名,为来自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外和国内的2053名白血病患者提供线索,配型全相合1039人,算上小葛,已成功移植100例。
与葛春霞一样,这100名进行造血干细胞捐献的捐献者,无不是以一腔热情登记,低调而默默地捐献―――
孙伟,我国“非血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第一人,1996年8月22日,27岁的他将100毫升造血干细胞捐给杭州患儿高天羽中,在做这重大决定之时,他甚至没让周围任何人知道。
如今的孙伟仍然低调,总说“没什么”;而实际上,有关专家曾直言:孙伟的“我愿意”三个字,为我国的医学史写下重要的一笔。也就是自那一天起,更多人打消疑虑加入了志愿者行列。如今,当年的患儿已成为一名优秀的大二学生,孙伟每年还会收到寄自杭州的贺卡。
梁灏,上海第61例、也是唯一一例送往香港的捐献者,34岁,是上海一家公司的客车驾驶员,2002年加入造血干细胞库,2005年与香港一位50多岁的女性患者配型成功。
时至今日,作为科教节目爱好者,梁灏还是觉得不可思议,为何还有人疑惑他“身体怎么还不错”。“我2005年7月得知配型成功,可当时母亲极其反对,父亲还专程从外地赶到上海,害怕会‘影响生理机能’,我很久才说服了他们。可现在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不了解?真希望大家能多了解科学……”
唐铮,上海第7例、也是首例捐献外省市的捐献者。1997年10月,在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工作的唐铮做了妈妈,“因为有了女儿,看到宣传片里的患病孩子,我忍不住就去报名。”
2001年6月,唐铮得知与沈阳一位20岁女孩郭娜配型成功。提取干细胞那几天,唐铮特意把4岁的女儿带来,“我想让她知道有时候帮助别人,自己需要付出,但是感觉非常好。”唐铮还让女儿摸了自己的血浆,女儿至今记忆犹新。
如今,唐铮已成为上海造血干细胞志愿者俱乐部秘书长,为让更多的人加入捐献者的行列大声鼓与呼,“我们的目标是2010年达到10万人份,之后的目标是保证10万有效人份。”有效人份,这意味着志愿者不能临阵退缩,也意味着,能让更多的患者得到生的希望。
“报名深思熟虑,捐献义无反顾”
对于上海第10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的出现,上海造血干细胞志愿者俱乐部发起人之一、前秘书长龚晓平觉得,“大家的热情越来越高,捐献速度越来越快。但相对白血病患者,我们的总数仍然不够。”
一个简明的数字是:从1992年到1996年,上海造血干细胞库第一个5年间仅有1名捐献者;而到了2001年,捐献者增加为7名;而在最近5年,共有92人成功捐献。从2004年起,上海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以每年1万人速度递增。
但是,面对中国两岸三地400多万名、每年新增4万名的白血病患者,现任上海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项目负责人孙红英说,上海经历了从尴尬到改善质量的阶段,“但对我们这个人口大国而言,造血干细胞库的发展任重道远。”
由于中国人的HLA(人类白细胞抗原)型别和白种人、黑种人等差异很大,无法通用,因此拯救我国白血病患者必须依靠我们自己的资料库。“而这一切,在15年前还是一无所有。”时任市红十字会志愿者部部长的杨钧仪说,“也许是当初,骨髓这个词太敏感,1992年我们筹建时,不论怎么动员,即便无偿献血积极分子也退避三舍,只稀稀拉拉几十个人报了名。”而且即使真有人配型成功,却也成为对患者的又一次打击。通知捐献者来血检,来的竟是单位干部,或苦苦哀求的父母:“求你们放他一马。”
在科学知识的贫乏、相关概念的模糊,强大的传统意识面前,志愿者发展一再延宕。直到1996年孙伟出现,人们才真正开始认识造血干细胞捐献。孙红英介绍,为了促进发展,1999年6月,上海红十字会和解放日报联合成立上海造血干细胞捐赠志愿者俱乐部;2001年,上海红十字会和共青团上海市委又联合推出了“为了生命的希望工程”,活动一直持续至今。
如今,造血干细胞能根治白血病的相关知识已妇孺皆知,“近年来,国家、上海不断加大对造血干细胞库的帮助,我们也开始在除了继续呼吁更多志愿者加入外,更注重对捐献者条件的甄选。”孙红英说,“报名深思熟虑,捐献义无反顾,自愿是我们的原则。”
因为,这不仅仅是对志愿者的挑战,更是对每一条生命的负责。
正如志愿者网站上的一名网友所言:生命不是密封的单间,她是开放着的一棵大树,枝叶葱绿,花果丰硕,子代茂繁……
在造血干细胞移植进程中,行走着无数美丽的生命,相信,你也会和我们并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