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三大主题文化品牌
南音、梨园、“海丝”遗址、宗教胜迹……说起泉州的文化资源,“老泉州”个个如数家珍。眼下,整合品牌、拓展影响力成为泉州文化发展创新“先行”的第一步。全市文化品牌将进行评估分级,形成主格调突出、梯级系列鲜明的文化品牌系列,集中力量打造三大主题文化品牌,即以本土文化为特色的南音、南戏、南建筑、南少林、南派工艺“五南”文化品牌,以对台文化为特色的“五缘”文化品牌,以对外文化为特色的“海丝”多元文化品牌,从地域的远近到文化的辐射范围,形成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纲目分明的品牌体系。
文化品牌的打造,还要与产业化相结合。不久后,全市的文化产业将面临一次全面的、大规模的摸底调查。泉州市将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为泉州市非物质文化产业、文化旅游产业、文化演艺业、县域特色文化产业、创意文化产业等的发展进行宏观指导。
启动“万千百十”文化惠民工程
首届“欢乐泉州”百场文化下基层活动即将拉开序幕。与这支“文化轻骑兵”同时挺进我市广大基层的,还有一万场的戏剧歌舞演出、一千场的辅导讲座、一百部电影和十个图书流动服务中心。
今后,公益性文化事业“边缘化”命运将彻底得到改变。即将出台的《泉州市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切实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让文化惠民工程成为政府的务实之举。今年,我市70%%的农村将从“2131”工程中得到实惠,农民们每月都可观看一场精彩、清晰的数字电影。同时,5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500个村文化活动室将或建或改,满足群众就近和有选择参加文化活动的需要。到2010年,我市所有农村将实现“2131”工程的农村电影公共服务目标,全市也将实现县(市、区)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
力争两岸文化名镇名村结对交流
不久后,一次以“澎湖湾—泉州湾”为主题的直接往来和旅游文化对接将成为打造海峡旅游文化品牌的探讨和尝试,以迎接更多的台湾同胞来闽寻根谒祖、探亲旅游。
围绕对台交流“先行先试”的要求,泉州市将进一步发挥泉台“五缘”优势,在挖掘泉州传统文化方面下功夫,运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郑成功陵园、天后宫、文庙、南少林等载体,组织进行戏曲、音乐、舞蹈、武术、书画、艺术、民俗、信仰等的交流。充分发挥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对台的桥梁纽带作用,确立并建设两个文化生态园和十一个文化生态基地,组织两岸史学界、文化界学者深入开展学术研讨和合作研究,力争两岸渊源密切的文化名镇、名村结对交流。(洪佳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