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市郊亿元村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排头兵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341

  市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最新公布的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本市农村经济发展迅速,村级经济的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亿元村(村级经营总收入超过亿元)的数量也逐年增多。2005年,本市亿元村有428个,比上年增加了72个,增长20.2%;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比重由上年的18.9%上升到22.8%。亿元村已成为本市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排头兵。
  
  一、亿元村的发展提升了本市村级经济的实力   
  近年来,本市极为重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快了行政村区划调整步伐,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村级集体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亿元村的经济实力得以进一步增强。2005年,全市行政村经营总收入2237.8亿元,比上年增加498.6亿元,增长28.7%,其中本市亿元村经营总收入为1935.1亿元,增加470.6亿元,增长9.7%,对全市行政村经营总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94.4%。亿元村的迅速发展,提升了本市村级经济的整体实力。  
  二、非农产业是亿元村经济发展的动力  
  在亿元村的全部经济总收入中,非农经济收入一直占据了重要地位。2005年,亿元村非农经济收入达1788.5亿元,比上年增长38.2%;占全市行政村总收入的比重由上年的74.4%上升到79.9%,提高5.5个百分点;占全市行政村非农收入的比重也由上年的82.6%提高到88.8%。
  
  三、村级可支配收入明显增长   
  从反映村级经济实力的数据看,可支配收入(即农方收益,包括村级经营净收入、租赁收入、上级补助和其他转移性收入)是反映农村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2005年,本市每个亿元村可支配收入平均为790.1万元,是非亿元村28.9万元的27倍。村级可支配收入超过1000万元的亿元村有82个村,占亿元村总数的19.2%,其中超过亿元的有闵行区七宝镇九星村和马桥镇旗忠村,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3亿元和1.7亿元。村级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给村内道路环境等公益性建设、帮贫扶困、提高村民的福利待遇提供了物质条件,为构筑“和谐村庄”、“文明村庄”奠定了基础。
  
  四、亿元村村级经济各具“特色”   
  近几年来,经过村级行政区划调整和产业整合,涌现出一批特色鲜明的亿元村。有以七宝镇九星村为代表的依靠市场“以市兴村”;有大力发展“楼宇经济”的梅陇镇华一村;还有像安亭镇塔庙村依托大型企业发展“配套经济”等等。据调查,本市以商贸、餐饮、租赁等第三产业为主的亿元村有67个,比上年增长了34%,平均村级可支配收入为1368.1万元;而其余361个亿元村的主业收入基本以第二产业为主,产业结构略嫌单调,这些村的平均可支配收入为682.9万元。根据自身特点,坚持和发展特色,是村级经济发展的方向。
  
  五、松江、金山两区亿元村增加较多   
  长期以来,亿元村一直集中在近郊,远郊很少。但这几年远郊村级经济发展较快,亿元村也纷纷涌现。2005年,近郊的闵行、浦东、嘉定和宝山四区共有亿元村323个,增长14.5%,占四区行政村总数的48.3%,占全市亿元村总数的75.5%;而远郊的南汇、奉贤、松江、金山、青浦和崇明六个区县特色亿元村共有105个,增长41.9%,占六区县行政村总数的8.9%,占全市亿元村总数的14.5%,其中松江、金山两区增长较快,分别为1.5倍和1倍。虽然远郊亿元村个数迅速增长,但无论是亿元村的数量还是比重,与近郊的差距较大。由此可见,地域优势对本市亿元村的发展还是有着较大的影响,远郊村级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克服地域的劣势,发掘自身的特色优势,还需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扶持和关心。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