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上海绿色账户”的环保新探索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35


  一本“上海绿色账户”,成为又一次环保新探索。
  刚过去的周末,由共青团上海市委、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共同主办的“换出更绿色的上海―――垃圾分类新理念推广活动”(即上海绿色账户)走进黄浦区,在黄浦新苑、白玉兰、瞿溪新村、生活大师四个小区正式推出。今后还将推广到全市1000个社区以及部分办公楼宇、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校。
  在自己开立的“绿色账户”里存储积分,实践社区的绿色责任。抽屉里的废电池、喝完牛奶后的包装盒、损坏的电动玩具……这些弃之不用的垃圾通过分类回收,由志愿者为居民在积分卡上登记积分,都可免费换取到绿色小植物盆栽、储药盒、开瓶器等实用小礼品。
  “我们看重活动的宣传和激励作用,进一步培育市民的垃圾分类回收的环保意识,缓解城市日益严峻的垃圾处理压力,真正体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题,为上海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和循环经济体系共同献计出力。”主办单位相关负责人说。
  每月第一个周六
  试点垃圾换礼品
  4月的申城春意盎然。上周六上午10点,家住黄浦新苑84岁的伍奶奶手上拎着4个袋子―――一袋过期药品、一袋玻璃瓶、一袋废电池、一袋废灯管,交给小区志愿者。志愿者微笑着递给她一本小小的“上海绿色账户”,记上伍奶奶本次的积分:400分。随后,将两盆绿色小植物送给她。“这些东西,我都积了快两年了,收废品的不要,听说随便扔污染环境,一直放在家里。这次正好拿出来。”伍奶奶笑了,“把这两盆小植物放在家里,更净化空气。”
  9岁的李欣雨也拿来家里的废电池和废弃的手机充电器,在志愿者指导下把废电池放进了标明装“有害垃圾”的红色垃圾桶,高兴地领取了自己的绿色账户本和小礼品。李欣雨妈妈告诉记者:“现在小区里,还是有不少垃圾混在一起。原先有些知识不懂,比如只知道废电池有害,今天才知道原来荧光灯管、过期药品这些都是有害的。孩子多参与这些活动,就会从小懂得环保。”
  一上午,黄浦新苑、白玉兰两个小区回收了废旧电池、荧光灯管、过期药品等有害垃圾100多公斤,饮料纸包装、易拉罐、玻璃瓶罐等可回收物200多公斤,手机、充电器、数码产品等各类家用电子废弃物100多件。
  上月,静安天鼎花园的“绿色账户”活动开始。70多岁的陆新棣阿婆曾经在美国纽约住过5年,她爽朗地对记者说:“每天喝完牛奶,我就仔细把纸盒洗净,放在阳台上。一天全家要喝两三盒牛奶,一个月下来可要有100盒了?在美国,垃圾分类已经成习惯了,比如,周一收报纸,周二收家具,周三收纸盒。我们也一定要好好推广。”
  今后,每月第一个星期六,沪上试点小区的居民只要手持“绿色账户”卡,将废弃物送到指定地点,即可获得积分并兑换相应的礼品。登录上海绿色账户专题网站(http://www.tryun.com.cn),也可以申请属于自己的“绿色账户”,查询个人积分情况和礼品兑换信息。居民、政府、专业回收企业联动共同参与的这项环保探索,旨在达到共赢的效果。参加活动的企业之一、上海金桥再生资源市场经营管理公司负责人认为,这可让更多市民了解正规的废品回收渠道,专业的废品处置公司由此取得规模化的回收效应,促进循环经济。
  “通过设置一定的小礼品,用经济手段对市民的环保行为进行鼓励,让市民积极参与,从而潜移默化,最终形成垃圾分类的自觉意识,是目前可行的办法。”主办单位表示。
  分类成效明显处
  很多是靠保洁员
  “怎样才能让市民自觉进行垃圾分类?我看得像有的国家那样,天天讲。”市废弃物管理处总工程师张志强感叹。一个客观事实是,垃圾分类推行到现在,已十来个年头。
  记者随机对40名市民进行了调查,自述了解垃圾分类知识的仅6人,占15%。早在1995年,在曹杨五村第七居委会的一个居住小区内,就已经按照“有机、无机”的分类方式开展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试点工作。2000年,上海被确定为全国8个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试点的城市之一。
  垃圾分类标准几度更替。2007年底推行至今的新标准,采用四色垃圾桶:在居民区按照有害垃圾、玻璃、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分类。在垃圾桶上,也标明了这些垃圾所包含的物品。主管部门表示,“此标准结合民意调查出台,希望取得理想的普及和回收效果”。截至去年年底,全市已有1492个小区开始垃圾分类,机关企事业单位达1022家。去年一年,这些地方共收集有害垃圾75.82吨,玻璃垃圾436.2吨,可回收物6431吨,占生活垃圾总量的2%左右。
  今年2月,市废弃物管理处在小区中开展评优,发现即使在分类成效最明显的小区,居民参与度也并不高,很多是依靠保洁员的“二次分类”。“另外,大家将旧报纸、啤酒瓶卖掉时,其实已经参与到上海垃圾分类的大体系中,它们正是垃圾中最具回收价值的部分。在装修时将装修垃圾装袋处理;扔掉家里的旧沙发时,要报告物业回收。这些已成为市民共识的行为,都是在进行垃圾分类。不过,对于无法回收的垃圾,通常分类意识不够。”市废弃物管理处废弃物管理科副科长王震说。
  王震介绍,在生活垃圾逐步做到分类运输的基础上,上海环卫系统采取“大分流、小分类”,将装修垃圾、大件木质垃圾、单位餐厨垃圾、一次性塑料饭盒等实施专项收运、分流处置;在居住区、办公场所、公共场所实行日常生活垃圾分类,从而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从2001年至2007年,通过垃圾分类收集,上海累计回收物资997378吨,其中,回收废塑料60240吨,一次性塑料饭盒11256吨、废纸243173吨、废玻璃31745吨、废金属84578吨、大件垃圾566386吨。
  “目前垃圾经过废品回收这张‘筛网’,从经济上讲再进行分类的意义已经不大,可利用的有效品只有5%左右。”张志强说,“因此,上海环卫系统的垃圾分类,在考虑资源化利用的基础上,看重的是提高后续垃圾处置的效率。更要注意的是,由于当前废品回收市场不规范,废品往往流向一些小作坊式企业,处理加工时,易造成对周边空气、水质的环境污染。从长远看,上海的垃圾处理模式需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将两个系统协调融合,才能符合发展需要。”
  垃圾年均增4.3%
  真正出路在源头
  垃圾越来越多!“从2003年到2007年,上海的生活垃圾年平均增长速度是4.3%。2007年,上海的生活垃圾量是702.48万吨,相当于5个金茂大厦体积。”张志强不无担忧,“想扩建垃圾填埋场和焚烧厂必须考虑对环境的影响,目前这些垃圾处理设施都在满负荷运转,亟需制定相关法律和管理规范,投入科技力量,以提高处置效率和无害化率。”
  而垃圾问题的真正出路,正在于推动垃圾的源头减量和分类。张志强介绍:“垃圾焚烧时,如果没有分类,剩菜剩饭、蔬果菜皮和各种生活垃圾混杂在一起,含水量很高,直接影响热值,会大大降低垃圾发电量。如果垃圾中混有玻璃,熔化后渣会沾在焚烧炉上,造成设备损害。而回收利用1吨废玻璃,可生产500克玻璃瓶2000只,节省标准煤1吨,节电400度;利用1吨废纸,可再造800千克好纸,相当于少砍20棵大树。在美国,垃圾回收已经成为产业;在德国、日本,垃圾分类早已成为人们的习惯。”
  绿色账户的推出,源于多年的垃圾分类环保探索。10年前,上海最先推行的是废电池回收,在社区中成功开展过“废电池换鲜花”活动。一年多前,“上海市绿色循环基地”环保组织成立,通过以物易物的形式,在社区内协助推广垃圾分类,已开展活动200场。今年3月,“绿色循环基地”整合升级为“上海绿色账户”信息化平台。“这既得益于居民环保意识的提升,也借助了全市推广四色垃圾分类的契机,使分类收运得以实现。”上海绿色循环基地活动总指挥张毅明说。
  “活动初步探索的模式,是政府公益主导,布局垃圾分类设施和收运物流体系,整合社区资源和志愿者,专业回收企业承担一定活动成本并实现规模回收,通过建立‘绿色账户’这一信息化手段将垃圾分类回收持续化。”张毅明举例说,一个饮料纸包装,回收价格不到一分钱,不够居民把它洗干净的水费,但在活动中,7个包装可以换价值3元钱的礼品,因为礼品植入了企业品牌信息。久而久之,当居民普遍形成垃圾分类的习惯,企业获取再生资源的成本也会随之降低。
  “循环经济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引以为时尚,环保和时尚元素结合产生的可持续价值,也值得关注。”张毅明说。上海阿姨姜玫瑰组织了“绿主妇”,成立饮料纸包装再利用创意研发中心,制成围裙、小提篮,号召人们变废为宝。“绿领”成为流行时尚,在欧洲,饮料纸包装做的零钱包也是时尚商品……“如何让垃圾分类行为表现得有趣并让年轻人喜欢,这条路值得探索。”
  上海绿色账户网站上,注册后,有这样一封承诺书―――重新使用菜篮,自备购物袋,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用品;拒绝过度包装,自带筷子和饭盒;用手帕代替纸巾,从现在开始双面打印,电子办公,减少用纸……积少成多,我们会发现,累积的不仅仅是绿色积分,而是对上海、对环境、对社会的一份巨大改变。
  链接:垃圾分类小常识
  有害垃圾
  包括:废电池(干电池、充电电池、手机电池)、荧光灯管、油漆(桶)、过期药品、水银体温(温度)计、打印机墨盒、有机杀虫剂、染发剂等日用化学品。
  玻璃
  包括:玻璃瓶罐、平板玻璃、其它玻璃制品。
  可回收物
  包括:纸类(旧报纸、旧杂志、纸板箱等)、塑料(袋、盒、瓶等)、金属(易拉罐等)、利乐包装(牛奶盒等)、废弃织物、布类(衣、被等)、橡胶(手套、雨鞋等)等。
  其他垃圾
  包括:烟头、剩菜果皮、枯萎花卉、卫生间废纸、茶叶渣等。

相关阅读